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编者按: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各地政协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看看地方政协的履职探索。
江西省政协:为中医药守正创新注入新动能
传统脉诊与AI诊疗设备携手义诊,区块链技术为道地药材刻上数字印记,古乐祭典与网红市集交相辉映……近日,在2025中国药都·樟树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上,跨界融合与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千年中医药在数字浪潮中守正创新——中医药不仅是国粹,更是澎湃奔涌的未来。
药都樟树自古以来就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一年一度的樟树药交会,为加快推动“中国药都”振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江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是全国为数不多具备中药种植、加工制造、流通完整产业体系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我省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炮制技术构成了中医药传承的坚实基础。”在付勇委员看来,通过现代创新,中医药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诊疗效果,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国际影响力。
如何更好地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加强传统中医药的整理与研究,推动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着力点之一。付勇建议,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对传统中医药进行创新和改造。通过精准医疗、智能诊断、中药创新研发等方式,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搭建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加强中医药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创新体系。
中草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江西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生态条件优良,气候适宜,作为全国中医药资源大省,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万玲委员建议,加强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全省道地药材生产信息采集网络,提供中草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深入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完善和优化道地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对道地药材生产全流程追溯。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药房作为承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科技变革。”付诚委员调研发现,智慧中药房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一股新生力量,不仅是对传统就医取药模式的颠覆,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具体实践。
付诚建议,由省政府统筹安排,各地卫生健康委规划部署,药监、医保监督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参与建设,在有条件的地级市打造区域大型共享智慧中药房,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中医药服务共享平台,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的江西样板。(王磊)
陕西省政协:筑牢中医药人才“蓄水池”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陕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中药材种类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中医药人才“蓄水池”,也是陕西省政协委员们聚焦的热点议题。
“当前,对标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我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匮乏。”省政协委员、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芳说,深入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吴芳建议,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鼓励中医药人才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名师护航”“名师传帮带”工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研技术和理念,拓宽中医药人才的国际视野,紧扣社会需求培育更多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传承创新团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我们在工作中观察到,部分医学毕业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临床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在校期间多以理论学习为主,接触疑难病例和临床实践的机会有限。”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战平坦言。
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印发的《陕西省深化“院校﹢师承制”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已明确提出,通过为期两年的培养周期,实现中医学专业学生“早跟师、早临床、多临床”。马战平委员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建议,持续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显著增加临床实习和实践操作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强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快速积累临床经验,提升诊疗能力。此外,他提出在教学中合理融入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等,推动中西医知识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强化基层中医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闫小宁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护人员被挖走或主动辞职现象时有发生,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亟待解决。
闫小宁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人才激励机制,持续做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人才的保障工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基层中医薪资待遇,畅通人才晋升渠道,特别是对外来人才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让中医药人才“留得住”。(记者 路强)
四川省政协:让“川派”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错落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四川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川派”中医药文化。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总体部署,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在四川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直以来,如何助力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是许多省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今年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王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拥有中药资源9055种,道地药材86种,居全国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川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用上放心药。他还从开展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建设、开辟“中医药﹢生活”新赛道等方面提出多条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建议。
相关部门对王超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着力加强对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对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展保种育种;加快推广林下套种、种养循环、“粮—药”“菜—药”等新型种植模式,提升产能效益;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省级中医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大中医药行业整合力度,致力于培育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部署。为此,四川省政协精心组织,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调研、广泛协商,为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凝聚智慧和力量。
从4月份开始,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刘旭光分别带领相关界别委员及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先后前往绵阳、达州等地进行调研。每到一地,调研组成员都深入中药材种植基地、各级医疗机构,通过现场察看、询问细节,与种植户、医疗机构负责人、中医传承人展开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各地道地药材种植、中医技能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服务产业现状、各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等情况。
委员们提出,要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品质标准,加快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园区,培育“川药”品牌集群,加快推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力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委员们纷纷表示,将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更好助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记者 韩冬)
重庆市政协:共觅振兴发展良方妙技
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建设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和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努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市政协也将“加快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协商课题,积极履职助推。
市政协主席程丽华要求,要聚焦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中医药综合改革、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等方面,找准切入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024年11月,市政协六届四十四次主席会议开展专题协商,“把脉问诊”中医药工作,共觅振兴发展“良方妙技”。
委员们建议,促进三产融合,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打通中医药产业发展主动脉;统筹人才科技,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加快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大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制度供给,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强专科建设,强化中医特色优势,提升中医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打造数字中医药服务样板。
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市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委员意见建议,表示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
为持续助力全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委员们还纷纷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会议发言等方式积极建言献策。
2023年,重庆中医药学院获批成立并招生,为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加快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王勇德委员呼吁,坚持中医药发展需求导向,加快构建以国医大师和各级名中医为主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体系,和以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巴渝(青年)岐黄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科研型人才体系。
“加快布局中药产业发展新赛道。”闫海龙委员建议,加快布局“中药﹢”新兴产业,加强以渝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特医食品、保健食品、药膳、药妆日化等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推进“互联网﹢中药材”服务发展,全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融入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科技创新及医疗康养等全产业链各环节。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周书永委员建议,推进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优化布局中医药科研项目,开展重点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医药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凌云)
河北邢台市政协:感受“扁鹊故里”的康养脉动
河北省邢台市是扁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2022年至2024年,邢台市政协连续3年以“弘扬扁鹊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025年召开远程协商会议,持续聚力深挖、弘扬扁鹊文化,在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兴市”战略实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扁鹊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邢台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聚焦建立长效机制,提出的建议得到有效采纳,促成市委、市政府成立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将打造“扁鹊中医康养”品牌纳入“文化兴市”战略“五张牌”中,出台《邢台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邢台市中药加工制造及康养产业发展2024-2026年重点任务清单》等系列政策文件,并成立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动邢台市康养产业联合会提质扩容,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邢台市通过举办扁鹊文化节,承办全国中医药文化大会等学术会议,编排相关艺术作品,不断扩大扁鹊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与邢台市政协深耕扁鹊文化传承议题、促进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在市政协的积极助力下,内丘县扁鹊文化康养度假区等重点康养示范基地加速成型,邢台西部山区的“邢襄太行民宿群”等康养旅居新业态日益成熟,中医康养服务进景区、酒店、民宿不断完善,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康养产品体验。
中医药产业升级发展,必须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市政协针对邢台中医药产业短板,3年累计提出意见建议200多条,推动“延链强链补链”,助力构建以内丘、信都为核心的西部太行山百里酸枣产业带和以巨鹿为核心的东部平原金银花产业种植区,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并推进加大中医药产品研发力度,引导中医药企业加大中医药产品研发创新力度。同时,积极助推康养项目建设,鼓励盘活闲置商业用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医养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谋划推进638个康养项目,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邢台市主城区已建成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的40家“泉城扁鹊堂”,建立起“一刻钟中医服务圈”,这是市政协围绕中医药惠民持续建言,推动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市政协建言助力,市县两级中医医院、泉城扁鹊堂等75家单位组建“泉城扁鹊医疗集团”,创新打造医疗合作、学科建设、运营管理、智慧中药房、扁鹊康养等八大功能性平台。市县两级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全市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泉城扁鹊堂”,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记者 高新国 通讯员 常伟兵)
厦门市政协委员: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
10月15日,在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一位失眠患者开具含多种中药材的处方、点击确认后,处方即时通过云端系统传输至三甲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的药房。该院药剂师在线审核处方,配好药,智能设备便精准控制火候与时间煎药,最快几个小时后,煎好的中药便通过快递配送给了患者,免去了患者跨区奔波的烦恼。
这是厦门今年推出的共享中药房服务,有效解决了基层中医药服务中“药不全、煎药难”的痛点。近年来,厦门围绕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了共享中药房、线上可复诊续方等一系列举措,力求惠及更多群众,这一成绩也凝聚了厦门市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
“我市的中医药基层服务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今年厦门市两会期间,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周立新提交相关提案,建议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让患者可在“家门口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周立新建议,厦门推进市中医院、区级中医机构、社区中医阁三级机构形成合力,构建厦门市中医药服务网络;优化网点布局、加大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可推出创新特色服务,推动治未病服务下沉社区,推广“中医康复包”。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市的中医药基层服务在人才、医保政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面还有待提升。”8月15日,厦门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召开“加强医防融合,提升健康治理能力”协商会。会上,对于群众关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委员、海沧区政协委员李桂香建议,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应重点倾斜中医药人才;调整政策,将放射式冲击波疼痛治疗、小儿捏脊治疗等部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推动专家、专科真正下沉基层,打造基层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我市在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深度、广度以及特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会上,厦门市政协常委王朝晖提出,构建中医药文化惠民年度主题活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与近邻中医药文化日常活动三位一体的多维度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精准宣教,为老年人开设“防跌倒”课程,为职场人群设计“颈腰椎中医保健操”等。将全市中医药文化相关场馆、康养基地、青草药基地等“串珠成链”,打造一条兼具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的中医药文旅线路,传播健康生活方式。(记者 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