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世界传统医药日专题报道丨一枚火针的温度——记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政协委员盛广勇

2025-10-2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盛广勇(左一)带领团队进行经络腧穴业务研讨学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盛广勇: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政协委员、徐州市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中医师、盛氏木柄火针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清晨6点半,走进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二楼盛广勇大夫的治疗室,一股淡淡的艾草混合着消毒水的清爽气味扑面而来。为了照顾白天需要上班的患者,盛广勇将诊疗时间提前1个半小时,这样的作息,已经坚持20多年了。

在基层医疗的方寸之地,盛广勇手中那枚祖传的火针轻巧地跃动,诠释着“医之大者”的深远内涵。

非遗火针 仁心可鉴

盛广勇的行医信条,是“能省则省、能简不繁”。面对饱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折磨的患者,他总以家传火针为核心,辅以独特整骨手法,力求以最少疗程、最小痛苦换取患者最快康复。

饱受咳嗽困扰的孙女士对盛广勇大夫的第一印象是“与众不同”:“他看起来温和儒雅,说话声音不疾不徐,像春日里的暖风。”问诊时,他会轻声说:“别着急,慢慢说,咳嗽多久了?夜里重还是白天重?”孙女士带去的CT片他都会仔细地看,还不时拉拉家常。不知不觉间病患的担忧和恐惧就被化解了大半。

看诊时,盛广勇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耐心地望闻问切,精准捕捉着患者病情的关键。正是这样的耐心与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最坚实的信任。口口相传之下,盛广勇的诊室门庭若市,苏鲁豫皖多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更有香港吴女士在返乡探亲途中听闻盛医生之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前来,仅两周火针治疗,竟解除了困扰多年的静脉曲张之苦。

潘塘社区的刘大妈有腰酸背痛的毛病,常来找盛大夫调理。盛广勇常宽慰她说:“大妈,身子不舒服,心气先得顺了。”

“这话在理啊!光是这份耐心,就让人病好了一半。”刘大妈的话语里满是信赖,“如今,不光是我,我儿媳妇、我嫁到镇上的闺女,有个不舒服,宁可跑远路也要回来找他。在我们一家人心里,他不只是个大夫,更像是半个亲人。”

这份跨越数十年的信赖,始于刘大妈刚嫁到潘塘村的时候。从那时起,她有个头疼脑热就认准了老盛大夫,也就是盛广勇的父亲盛在文老先生。“那时候小盛大夫还是个小毛娃,安静地围在他父亲身边打转,眼神亮亮的,像个小大人。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老盛大夫退了休,他接过了那枚被磨得发亮的火针,也接过了我们这十里八村乡亲们的信任。”刘大妈说。

火针上,不仅承载着乡亲们的信任,更凝结着盛氏家族四代人的医术传承。盛氏木柄火针技艺历经130余年的淬炼,在盛广勇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不仅系统掌握其核心技艺,更深谙创新之道:他将祖传针具巧妙改良为更精细的毫针,大大拓展了治疗边界——从最初专攻“恶疮”与“风寒湿痹”,如今火针已拥有13种主治功效,在脑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治疗中独树一帜。

盛广勇深知,传承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的仁心。

诊室里,盛广勇的徒弟朱勇旭不时询问患者:“这样疼吗?”“烫不烫?”这些话语,每隔几分钟,就要响起,因为治疗床上的每位患者他都要去询问。

“师傅一再教导我们要恪守细致的工作流程。师傅每天晚上都带我去大龙湖畔散步,经常一边走一边教导我:走路要稳,心态更要稳。医疗工作急不得,就像这湖水,包容万物却从不急躁。”朱勇旭说。

有一次朱勇旭记混了几味药的药性,内心十分懊恼。盛广勇并没有责备,反而安慰道:“谁不会犯错呢?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就能记得更牢。”而当朱勇旭因为一点进步就骄傲时,盛广勇又及时提醒:“医疗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沾沾自喜最容易出问题。”

盛广勇对待疑难病症格外慎重。他常告诫弟子:“没有把握的治疗,不如不治。不能让患者白白承受痛苦。”这句话始终刻在朱勇旭心里。“他传授给我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行医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这一切,都让我在从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传承是根脉,盛广勇深知其重。自2016年开启师承授徒之路,至今已有9位弟子跟随他研习这古老技艺。盛广勇更将火针技艺带进九州大学的讲堂、文化场馆的公益课堂,以客座教授身份播撒中医智慧火种。承载着百年智慧的火针技艺,正变为惠泽更多人的宝贵财富。

深入基层 履职为民

医者的仁心,并未止步于诊室与课堂。成为云龙区政协委员后,盛广勇的目光也投向了更广阔的民生领域。近年来,他积极将日常诊疗中沉淀的民生观察转化为建言力量。患者候诊时的叹息、感统失调儿童家庭的艰难、银发经济的潜力与短视频医疗科普的痛点,都成为他笔下社情民意信息的鲜活素材。他提交的引导支持青年人才投身“银发经济”领域就业创业的建议、药食同源市场乱象亟须规范整顿、“真医生”做“伪科普”网络乱象亟待治理、感统失调儿童权益保障面临三大困境待关注等,被市、区政协采纳报送省政协,一条条社情民意信息正是他倾听基层心声的履职印记。

盛广勇的仁心,更体现在他践行履职为民的实际行动中。他常深入军营巡诊,用家传火针为官兵缓解训练伤痛。去年8月1日,盛广勇赴王杰部队巡诊时,一位饱受膝伤困扰的老班长前来求助。他因训练导致膝关节积液肿胀,长期无法屈伸,辗转治疗未愈。盛广勇仔细查体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灼至白炽,精准刺入患处。随着针尖轻点,淤积的淡黄色积液瞬间涌出,原本紧绷的关节如释重负,“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老班长惊喜地活动双腿,屈伸障碍当场缓解。

在徐州城外的乡村小路上,盛广勇时常带领队伍迎着晨曦启程,奔赴社区义诊现场。在铜山区一个偏远村庄,他第一次目睹七旬老人因严重关节炎蜷缩在土炕上数年不能动弹,内心被深深刺痛。他手中的火针,此刻仿佛化作了驱散病痛阴霾的阳光,几次治疗后,老人竟能扶着墙壁缓慢移动。老人浑浊的眼中闪烁的泪光,比任何赞誉都更震撼盛广勇的心。他立下誓言:“要让针尖的光,照亮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从社区诊室里的火针传人,到奔走于民生现场的政协委员,盛广勇躬身服务的身影,是对医者责任与委员担当最无声却最有力量的诠释。他手中的火针,既治疗身体的病痛,也关切社会的难题;他所在的社区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成为他倾听民声、汇集民意的一线平台。

一枚火针的温度,抚慰了病痛中的生命,也温暖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讯员 张美丽 杨晓琳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