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委员通道”故事上新了丨“植物梦工厂”里的青春力量

2025-10-2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今年的春节假期,我们村的农业科技馆又火了一把。游客走在4米多高、12层的‘蔬菜丛林’中,都不相信是这样种菜的。不粘土,没虫害,动动手指就能自动施肥浇水。好多来研学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走,说这儿简直是一个植物的‘梦工厂’。”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

秋日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农业科技馆内,12层的立体水培管道如绿色瀑布般层叠延伸,嫩绿的生菜在营养液中舒展叶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管道栽培属于现代农业中的水培管道栽培,管道相对密闭,病虫害也少,水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向空间要产量,经济效益较平面栽培增加了好几倍,而且种植的蔬菜是绿色的,直接摘下来就可以吃。”温室经理张子龙站在管道旁介绍,说着话便顺手摘下一片生菜,放进嘴里嚼了起来。

这个被王传喜委员在2024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称为“植物梦工厂”的场馆,早已跳出“科技展示窗”的定位。一年多来,看得见的民生改善与看不见的技术突破在这里交织,让它成为“十四五”期间乡村“科技兴农”的鲜活样本。

看得见的多维丰收

“妈妈,长在管子里的是花吗?”又到周末,赵女士再次带着三岁多的孩子来到农业科技馆参观,幼小的孩子不时追着问东问西,充满好奇的奶声奶气在馆内回荡,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科技馆,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各种神奇的植物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展示,还能亲身体验“无土种植”的乐趣,在参与中感受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这两年设施没怎么变,但效益翻了番,特别是社会效益超出预期。”穿行在管道丛林中,王传喜的目光扫过长势喜人的蔬菜,连日阴雨带来的愁容渐渐舒展。这座2018年规划建设的农业科技馆,最初以集成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为核心,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的“播种机”。

这两年,到代村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年100多万人次的游客中,既有带着好奇而来的研学儿童,也有抱着取经心态的基层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孩子们在这里探索无土栽培的奥秘,农民们则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农业的大门。”王传喜掰着手指细数:技术展示带动了周边设施农业升级,研学热潮激活了乡村活力,旺季时一天要接待两三万人,村里的宾馆、民宿、餐馆全是满员状态。

这种“科技展示﹢研学旅游﹢技术输出”的模式,让农业跳出了“种地”的单一维度,催生出农文旅融合的“幸福经济”。“农业科技馆建设运营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丰收,达到或者应该说是超过了当初的预期目标。”王传喜笑着表示。

梦想与探索继续

“村里的农业科技馆,是由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团队打造的。项目负责人刘雁滨曾跟我说,将来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把更多梦想变成现实。”“委员通道”上,王传喜的这番话仍言犹在耳。

“我认为,这一年多最大的变化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兰陵县政协常委、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总经理刘雁滨的话揭开了“梦工厂”的进阶密码。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变化——馆内自主研发的无土栽培立体种植专利技术,曾因操作门槛高难以推广;如今,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兰陵试验基地深度合作,团队把核心工作聚焦在技术升级上,将馆内成熟的立体管道种植模式,从固定化运营转向“可复制、小型化”,从而打破了应用场景的局限。

“现在我们正逐步向外辐射。比如周边乡镇,我们会提供技术指导、帮着搭建农业设施。”刘雁滨进一步解释,经过一年多专项攻关,团队已优化升级技术体系,大幅降低操作难度,让技术具备了“易推广、强辐射”的特性:既能适配涉农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也能满足家庭农场的小型化需求,真正呼应了“十四五”规划中“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

梦想有了回响,但新的探索仍在继续。

目前,这处农业科技馆已是农业4.0生态模式的展示空间,也是大家口中的“植物梦工厂”。刘雁滨透露,团队下一步计划推进5.0模式:从科技装备的更新化、智能化入手,追求更高的植物产量,同时强化技术输出能力,让更多人能在这里学到实用技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大的种植收益。

聚起来的青春力量

技术的落地生根,终究要靠人来承载和践行。种植管理员季辉的选择,正是代村“人才回流”的生动缩影。

这位年轻的农业专业毕业生,在外地闯荡两年后,听说村里的农业科技馆正在招人,便果断踏上了返乡之路,应聘成为其中一员。

“印象中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才知道,农业早就科技感十足了!”望着眼前的立体栽培架,季辉感慨万分。在这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不仅收入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参与到国家科研项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充实和满足是在外地漂泊时无法体会的。”

如今,越来越多像季辉这样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建设。刘雁滨介绍,今年毕业季,场馆面向农业院校精准招募了一批新农人,平均年龄20岁出头。他们思维活跃、想法新颖,为农业科技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招的多是非专业学生,现在全是学农业的,上手快、想法多。”

这份“吸引力”的背后,是代村完善的人才政策。王传喜表示,代村不仅为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还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家人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甚至连老人康养都安排得细致入微。

王传喜坦言:“村里每年高投入用于教育和人才扶持,本村的大学生几乎全部返乡,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吸引来几百个。‘十四五’规划说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我们就是要让年轻人回来有平台、留得住、能发展,把‘归雁’变成‘留鸟’。”在代村,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既要培育本土人才,更要引进顶尖智力;既要自己富,更要周边村抱团共富。”王传喜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目前,代村已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落地,更让年轻人在高端项目中快速成长。

从一株无土栽培的生菜,到一个人才聚集的团队,再到一片抱团共富的乡村,兰陵“植物梦工厂”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王传喜所说:“美丽乡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聚人才。”在这片沂蒙大地上,科技与乡情交融,青春与土地共生,绘就出一幅“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记者 牛忠磊 宋宝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