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这一节点回望,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化为生动现实。这五年,在国家的鼎力支持下,港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实现了从“止暴治乱”到“由治及兴”的历史性转变;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从一业独大转轨多元并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港澳委员们纷纷表示,“十四五”规划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彰显了国家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更体现了国家是港澳最强大的后盾。随着“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不断深化,港澳必将继续与祖国同进步、共繁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贡献力量。
经济发展释放强大动能
“这些年来,我在香港常常参与推动香港与内地融合协作的活动,切实感受到‘十四五’期间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释放的强大动能。”对于以下一组数据,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信手拈来——国家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十四五’期间,在中央支持下,香港一方面着力推动‘八大中心’建设,持续提升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做好内联外通;另一方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对接不同制度下的硬联通、软联通,特别是加快推进了香港的创科发展。面向未来,香港要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与国家‘十五五’规划深度结合,在金融、贸易、科技、区域协作等领域转型升级,及早部署,主动对接,进一步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力量。”吴良好说。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谭锦球表示,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国家实力实现全面跃升,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香港全面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也真正实现了人心回归,建立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在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为国家吸引国际资本等方面,贡献了香港力量。他认为,未来,香港要更加主动地发挥优势、贡献国家,尤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为国家资本出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主动创新呼应国家部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要打造国际高端专业服务集群,整合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为内地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打造全球人才高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吸纳国际人才,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的八大中心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成果丰硕,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持续强化,今年首季香港IPO集资额达478亿港元,同比增长38%。特别是香港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仅去年6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各项人才入境计划的申请总数高达19.1万宗,获批13.9万宗,整体获批率超过72%。展现了香港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期待。”蔡冠深期待,在“十五五”规划中国家能明确支持香港实现两大发展战略,“一是支持香港发展成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以更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国家赋予的八大中心功能;二是支持香港建设北部都会区和港深边境产业带,使其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大湾区建设风景这边独好
对于港澳社会来说,眼皮底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得到的飞速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最为显性的成就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澳门立法会议员何润生感慨良多。“对照‘十四五’规划和五年来实际取得的成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指南针,也是任务表,它所描绘的愿景最终都能落地成为切实可感的场景,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例如,‘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十一章明确提到,‘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港澳同胞清晰地看到,五年来,这方面的变化极其明显,多个口岸实施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2023年开始‘澳车北上’,今年内预计还将实现横琴单牌车北上入粤等,大大促进了澳门与内地的硬联通和软联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成为澳门居民的日常。”
正是有了基础设施与政策措施的双重保障,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仅以“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制度创新的突破,更为澳门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与发展空间。何润生说,从区域融合到爱国主义教育,澳门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当前,国家已开启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而澳门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五五’,全澳上下必将以‘国家所需、澳门所长’为原则,在经济多元、区域融合、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步发力,相信在中央正确领导与支持下,澳门定能开创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香港同胞更加坚定地拥抱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的深刻体会。“作为港区政协委员,我连续多年提交提案,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许多建议都被采纳,转化为具体政策。可以说我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参与者。”
让朱鼎健更为感慨的是,国家经济的稳健增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五年来,尽管面临各种挑战,粤港澳大湾区仍然蓬勃发展,休闲旅游需求更是增长显著。“我所从事的文旅行业也增加了新的业态板块,举办具有科技感和国际范儿的大型文体旅活动,接待的游客数量屡创新高,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成功,更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朱鼎健表示,港资企业在引进国际标准、对接全球市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将海外先进的度假理念与管理经验引入内地,同时帮助内地优秀的文旅项目走向世界。这种双向交流,正是“一国两制”优势的生动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对国家发展和香港未来充满信心。香港同胞将继续与国家同进步、共繁荣,在‘十五五’时期创造新的辉煌。”
“十四五”期间,澳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切入点,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连通”,极大便利了人员往来、要素流动与交融互动,逐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所有澳门同胞的共同体会。特别是2021年琴澳深合区成立,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季敏介绍,截至2025年9月,琴澳深合区澳资企业超7300户,在横琴居住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2.8万人。越来越多的澳人澳企选择横琴,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特别是合作区大力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会联合会副会长马光如眼里,“十四五”期间中央推出的惠港政策中,跨境医疗安老是个突出的亮点。“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澳药械通’政策取得显著成效、长者医疗券实现覆盖大湾区9市令人鼓舞、获得资助的内地湾区安老院舍已增至24家。”马光如表示,中央全力支持跨境医疗服务,从小处说,纾缓香港看牙难、看牙贵的困难,使香港同胞能体验湾区内地城市的牙科及各类体检服务;从大处说,各项跨境医疗协作大大促进香港同胞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2024年通过香港工联会跨境通联服务中心为市民在港办理内地驾驶证体检、补换证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3月通过工联会在香港提供大湾区“社保通”跨境代办服务,进一步推进了大湾区融合。“我对大湾区未来发展更充满信心,殷切期待‘十五五’能实现医疗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让大湾区成为港澳居民安心生活、安享晚年的理想家园。”马光如说。
创新发展为港澳青年指明方向
“十四五”这五年,国家把“创新”这一关键词写进了国家发展蓝图,也写进了澳门青年的心中。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何嘉伦的心里话。他切身体会到,“十四五”规划当中,多项战略安排将港澳地区划入了国家规划的重点,包括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令澳门科技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先后设立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澳门、服务国家;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这些看起来宏大的项目,却真实地发生在澳门青年身边,使澳门青年与世界联通的桥梁越来越多,中外交流合作基地的优势更加突出。令澳门青年的发展不再局限于33.3平方公里,实现“小舞台的大变奏”。
“过去,我们总说要‘走出去’才能看世界。但‘十四五’规划将澳门青年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发展联动在一起。让港澳青年能站在国家给予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所说的:‘让青春在建设强大祖国和美好澳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这令澳门青年对未来充满希望。”何嘉伦说,未来,期望澳门凭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继续发挥“超级联络人”的独特作用,秉承“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那时,我们将骄傲地告诉下一代:‘看,这是祖国给我们的舞台,也是我们一起建设的未来!’”
“‘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AI)技术在全球多个创新科技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新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社会运作模式。”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表示,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AI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
“AI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应用场景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深化垂直应用,推动AI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是香港应该深耕的方向。”黄锦辉说,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完全有能力在国家“人工智能﹢”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香港作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香港拥有国际仲裁中心及新落成的国际调解院,完全具备条件在知识产权贸易、仲裁与调解等领域探索建立专业AI垂直应用模型,提升服务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