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任务。“十四五”规划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就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4年6月到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殷切期望,为青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定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政协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重大政治责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履职的“头等大事”,深入调研协商,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履职成果,积极助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奋力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政所需 政协所为
“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降水量年均增加28亿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8%,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每立方米,黄河、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超60%,蓝绿空间占比超70%。”这是在今年7月青海省政协围绕“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青海生态功能最大化”主题召开的双月协商会上,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发言。
这一组组数据,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青海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建言献策的亮丽答卷。
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十四五”规划期间,青海省政协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履职“第一选题”,先后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促进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草原修复与湿地保护等主题开展3次常委会专题协商、5次双月协商、5次对口协商、6次民主监督,提交提案200余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70余篇,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协商议政成果被相关部门重视采纳。
从三江源的水源涵养到青海湖的水体保护,从高原医学康养产业的创新探索到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每一项建言都饱含对青海生态的深情,每一次协商都彰显对“国之大者”的担当。委员们的足迹遍布雪山草甸、冰川湿地、森林湖泊、厂矿企业,让“走遍各个角落”不再是一句承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坚守——每到一处,都是对“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践行;每一次停留,都在为青海的生态安全筑牢根基。
发挥优势 深入协商
找准切入点,是政协履职的“定盘星”。“十四五”规划期间,青海省政协始终紧扣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小事”与“民生大事”,把选题的精准度建立在对省情的深刻把握上。2022年,为更好地发挥生态管护机制作用,提升生态管护群众参与性,省政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统筹整合各类生态管护岗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护”开展协商,以“小切口”着力,聚焦生态管护岗位统一政策标准、统一管理模式、强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针对青海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省政协调研组深入海北、海西、玉树等地的12个市县考察调研,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升大美青海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建言协商,既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嘱托,又解决了当地群众“守着好风景却难增收”的现实难题,让基层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是青海省政协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几年来,省政协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的科研成果,立足得天独厚的世界黄金海拔,丰富的山宗、水源、净土、多民族文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资源优势,连续围绕“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高原康养产业及人才培养”“加快高原医学康养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原康养产业,主动融入和服务健康中国大局”等课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月协商座谈会和开展主席民主监督、对口协商等30多场,形成各类协商成果210余份,推动高原康养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纳入省级战略规划。目前,率先建成首个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举办全国性论坛和高原康养减重班,率先开展产业实践与区域协作……一份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履职成果,见证着高原康养从无到有、从质疑到共识、从起步到跑步的发展进程,印证着青海省政协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优势为高原康养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的履职实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建言权。”这是青海省政协委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2023年作为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青海省政协就把“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组建委员专家调研组,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草场退化治理、清洁能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等难点痛点问题,分赴三江源、湟水河等重点区域开展“沉浸式”调研,走访牧民家庭,与当地政府企业座谈,提炼出“建立跨区域生态监测网络”“推动光伏﹢生态修复融合”等具体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研究。2024年,聚焦“贯彻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促进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保护与提升”开展专题议政,调研组赴省外水源保护先进省市专题考察生态补偿机制与监测体系建设经验,深入省内三江源国家公园及海东、黄南等地实地调研,为高质量协商议政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湿地保护是青海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也是青海省政协深入调研协商的重要方面。2023年,省政协把《进一步加强青海省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列为年度重点提案进行督办,组织提案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省直相关厅局开展专项调研,通过实地察看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等重点湿地,围绕发现的问题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就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提出建议,推动全省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省政府相关部门已出台《青海省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投入2.3亿元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区湿地生态补水联动机制。截至今年,青海湖湿地面积较“十四五”规划初期增加120平方公里,鸟类种类增至232种,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青海省政协始终注重协商议政工作的精准性和靶向性,越来越多的协商成果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具体举措。针对三江源生态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省政协调研组深入玉树、果洛等地的乡镇、生态管护站等,与牧民群众、基层干部、科研人员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聚焦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等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等建议,被省林草局采纳并转化落实,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建成40个观测点位的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对冰川、湿地、草原等生态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测。
牢记嘱托 接续奋斗
“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更是青海省政协与时俱进深化省情认识、凝心聚力服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长期选题。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初,青海省政协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青海有哪些新作为”进行专题协商,以服务“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为主线,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形成了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提升生态保护新水平、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新优势等意见建议,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凝聚共识力量。
今年“十四五”规划将全面收官,青海省政协更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以“深化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助力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题召开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委员们精准把握产业基础和优势定位,精心谋项目、布产业、优环境,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黑土型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助推高原康养产业发展等协商建言,为“十五五”期间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思路。
重任在肩,使命如磐。青海省政协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立足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林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