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中的政协智慧丨守护云岭“绿脉搏” 擦亮生态“金名片”——“十四五”规划以来云南省政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5-10-2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殷殷嘱托深刻阐明了云南生态地位的重要性,为新征程上云南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从广袤森林到奔腾江河,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地位极为关键,对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苍山叠翠护云岭,碧水含情润滇疆。近年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省政协的主动担当,也离不开全省各级政协的积极助推。“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云南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将生态保护的“政协力量”融入云岭大地每一寸绿脉,让“生态云南”的金字名片愈发鲜亮。

“谋”在点子上,靶向发力绘绿美蓝图

“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这是云南省政协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共同追求。

2024年,一场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精准履职行动在全省各级政协拉开序幕。省政协创新打出“组合拳”,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调研、一湖一协商、一湖一报告”精准把脉行动,9个由副主席领衔的调研组深入湖泊沿岸,围绕水质监测体系建设、水生态修复情况等8个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系统调研。

在泸沽湖畔,调研组与当地摩梭群众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对保持湖泊水质的期盼;在洱海边,委员们实地查看湿地恢复情况,与环保专家探讨治理良策;在抚仙湖沿岸,调研组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入湖河道的水质变化……这场历时数月的深度调研,形成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提出了确立长周期保护治理评价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等前瞻性建议48条,为擦亮“高原明珠”贡献了科学的“政协方案”。

“我们的调研不走过场,力求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提实建议。”参与调研的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建议后来多数被吸纳进云南省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方案,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

问计于野,寻策于民,深入调研是精准建言的坚实基础。5年间,云南省政协委员们的身影遍布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边境生态敏感区,而这样的精准建言在云南各级政协已成常态。2025年上半年,委员们再赴保山、怒江、迪庆等地,聚焦“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崭新课题;深入红河、西双版纳边境一线,调研“边境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深层关联,用坚实脚步丈量绿色发展短板与潜力,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石。

针对“绿色矿山建设难”的痛点,2023年界别协商深入剖析生态修复治理难度大、科技创新驱动不足等核心问题,提出破题之策。同年,“推进黑臭水体系统治理,有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专题协商聚焦城乡环境改善。委员们走访楚雄、昆明、文山等地,详细了解治理攻坚战、污水管网建设等情况。针对云南省城乡黑臭水体中存在的控源截污不够精准、农村治理短板突出、治理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多条建议得到政府部门采纳。

面向未来发展新机遇,云南省政协前瞻性建言同步展开。2023年,开展“放大‘特’的优势,打造优质绿色云品”常委会会议协商,聚焦延伸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为擦亮“绿色云品”这块生态金字招牌贡献智慧;2025年,开展“发挥绿电价值优势,高质量打造零碳园区”对口协商,为曲靖、文山等地绿电产业升级献计出力。

“督”在关键处,以钉钉子精神筑牢生态屏障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云南省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独特优势,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紧盯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守护绿水青山。

河湖治理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紧扣河长履职这个重点,云南省政协以钉钉子精神长期对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及牛栏江、黑惠江、赤水河(云南段)3条河流开展河长制督察。2025年9月,昆明市嵩明县牛栏江畔迎来了一支特殊的督察组——省政协河长制督察组。委员们沿着牛栏江(嵩明段)河道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排污口,不漏掉任何一处隐患点。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座谈中,委员们既肯定成绩,也直指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具体而明确。

这样的监督不是“一阵风”,而是持续用力的“连续剧”。2017年以来,共开展河(湖)长制督察70余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00余个,实地督察9条河流,五级河长推进“清水行动”“清四乱”“七改三清”行动、入河口排污口清理整治及“剿灭”黑臭水体等专项行动。

在省政协号召下,云南各级政协的督察精准触发治理效能——

2024年,省政协督察组与曲靖市政协联合开展牛栏江水系(云南段)、长江流域(曲靖段)河长制专项督察,实地检查岸线管护、入河排污口整治等情况,推动流域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污染防治措施落地见效;近年来,丽江市政协聚焦金沙江生态保护,市政协领导多次带队实地督察,推动集镇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确保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标;2024年以来,临沧市永德县政协通过建立健全督察反馈机制,对康家坝水库、忙海水库等库(渠)开展专项督察,发现问题均已督促责任单位完成整改,推动了水体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林海屏障的构筑亦在同步发力,继2022年对8个州(市)和相关部门推行“林长制”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后,云南省政协于2024年持续深化此项工作,全年围绕林长制落实情况共开展督察17次,发现问题60个,提出建议65条,相关成果得到省级有关部门和相关州(市)及时采纳落实,切实为林草资源构筑起更坚固的绿色屏障。每一步监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添彩。

一位连续多年参与监督活动的委员深有感触:“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帮忙。我们通过监督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聚”在心坎上,同心共护生态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从议政会场到农家院坝,云南省政协始终以协商聚共识、以行动汇合力,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自觉,为绿色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院坝协商”让共识扎根乡土,各级政协纷纷行动。2023年,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马多依下寨的协商议事亭里,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与村民围坐一起,就“加强‘两污’治理,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助推绿美乡村建设”主题开展“院坝协商”会,围绕村庄基础设施修复、产业发展达成共识,推动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落地见效。没有正式的会场,没有繁琐的程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村寨发展出谋划策。2025年,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助推边境地区旅居经济发展”、昆明西山区“滇池西岸石榴红 同心守护滇池清”等一场场接连开展的协商活动,让生态福祉如涓涓细流,直抵村寨,滋润民心。

委员带头让共识化作行动。在大理,政协委员自觉成为生态环保的宣传员,播种环保理念、凝聚社会共识,让绿色种子在人们心田生根发芽。潘巧云委员定期举办的“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让群众走进洱海保护一线,在青少年志愿服务体验活动中,“牛粪公主”“水草哥哥”等基层守护者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环保种子。在昆明,五华区政协委员周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分享云南生态保护成果与环保科普知识,让绿色理念通过屏幕深入人心……

景迈山申遗成功的荣光里,也跃动着政协人的智慧星火。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荣光背后,闪耀着政协人的智慧与汗水——普洱市政协委员仙贡,牵头成立合作社、发展农家乐,推动茶旅融合,带领村民共奔富裕路;为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工作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的张溯委员,带领团队制定制度,深入与村民沟通,争取理解支持;普洱市政协常委张国华曾以提案的形式就申遗文本中申遗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提出建议,希望充分展示多元民族文化价值。协商之力,让生态与文化价值璀璨生辉。

在政协委员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生态保护行列。大理的洱海保护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西双版纳的村民主动参与亚洲象栖息地保护,红河的边境村寨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正在云岭大地广泛凝聚。如今,从长江之畔到雨林茶林,从高原湖泊到边境村寨,云南各级政协组织仍在生态保护的路上步履不停,这份“谋在点子上、督在关键处、聚在心坎上”的坚守,正让“生态云南”的金字名片愈发耀眼。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云南省政协将继续担当作为,继续号召全省各级政协持续聚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等时代课题,建真言、谋良策、聚共识,努力为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再添新绩,再立新功。(通讯员 吕金平 张音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