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石榴花开映云岭——云南省政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综述

2025-10-2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云南,自古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

在这片土地上,回荡过茶马古道上各民族商旅互市的驼铃声,见证过抗战时期各族儿女同仇敌忾的热血担当,更书写着26个世居民族携手同心、披荆斩棘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丽篇章。

作为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云岭大地?近年来,在中共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协主动担当作为,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政协力量。

紧扣“一条”主线 以深化思想共识内核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立足云南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情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十三届云南省政协换届以来,省政协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决扛牢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坚实的政协力量。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云南省政协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搭建起覆盖广泛、机制完善的学习体系。一方面,建强常态化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省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组会议、主席会议的重要学习内容,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通过“集中学﹢自主学”“领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开展专题培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邀请民族工作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云南民族工作特色等内容授课,通过深度理论辅导与案例分析帮助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实现学习覆盖范围与学习实效的同步提升,为履职工作夯实思想基础。

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基础上,云南省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以多元举措引导委员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推动者。省政协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宗教界别委员的独特作用,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组织委员深入基层一线,通过政策宣讲、民族团结故事分享、民生问题调研等接地气的形式,向界别群众与信教群众传递“各民族一家人”的理念,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同时,精心策划主题学习考察活动,围绕边境民族地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建设发展情况,组织委员走进边境村寨、民族聚居区实地调研,委员们在亲眼见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亲身感受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中,进一步深化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夯实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深耕“双推”两载 以厚植文化认同根基铸牢民族团结“连心桥”

“现在我能用普通话给山外的收购商打电话谈核桃收购价,再也不用找翻译了!”站在临沧市耿马县的核桃林里,佤族村民岩团捧着刚摘下的核桃,笑得格外灿烂。这是云南省政协开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双推”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云南省三级政协共同发力深耕“双推”,切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文章”。

书可同文、语能同音、人更同心。云南省政协深刻把握民族地区工作核心,明确“双推”的最终目的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一年抓试点、两年全覆盖、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构建“党委领导、政协统筹、委员引领、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年度推进会压实各环节责任,确保工作紧扣“增进‘五个认同’”。

结合省内26个世居民族、26种语言、22种文字并存的实际,云南省各级政协创新开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协商活动,助力各族群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工作中,云南省政协推行“通用语言用起来”委员行动,向全省3万多名政协委员发出倡议,实现委员知晓率100%,确定2900多名“推普”示范委员,号召委员在正式场合带头讲普通话,鼓励有条件的委员通过讲座、培训等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界别群众形成使用通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全省29个自治县、25个边境县,由县级政协牵头,面向基层各族群众开展“三个一”活动——同听爱国主义等教育一堂课、同讲“三相通”一席话、同唱感党恩等一首歌。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8000多次,参与委员5.9万人次,覆盖群众160多万人次,有效助推“通用语言进乡村”,帮助各族群众增强国家、公民、法治意识。

聚焦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的工作部署,云南省各级政协定期开展视察、调研、协商等民主监督活动,形成常态化助推机制,帮助教育部门查缺补漏、健全机制。截至目前,各级政协共开展相关协商监督活动146次,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为高标准实施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工作提供支撑,团结引领广大青少年学生,打好同心同行的“中国底色”。

如今,“双推”工作已扎实开展两年,从怒江峡谷的火塘到西双版纳的橡胶林,从大理古城的景区到临沧口岸的商铺,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桥梁,国家统编教材则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教育载体,二者共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焦主责主业 以汇集政协智慧力量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云南考察,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多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南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界别群众和机关干部将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

为更好地服务和助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云南省政协以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为核心,依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通过搭建多元履职平台、拓宽建言献策渠道、构建常态化民主监督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引导各领域、各民族委员立足专业所长、结合基层实际,锚定履职方向精准发力。

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协依托现有场所和制度,以常态化履职将政策传递、民生服务与共识凝聚融入日常,坚持以“小切口”做“大文章”,有选择性地组织委员开展“六个一”活动——组织一次学习、开展一次调研、进行一次宣讲、提交一件提案、撰写一篇社情民意、办好一件民生实事,让委员履职既有方向指引,又有具体路径,让专项工作的“热度”转化为助推民族团结的“实效”。

在产业赋能民族地区发展中,委员们的专业优势成为破题关键。省政协委员金飞豹团队深耕文旅领域,通过实地考察洱源县弥苴河古树群,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与生态资源禀赋,为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少数民族界委员则依托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分享基层经验,为挖掘民族文化共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思想共识。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委员们的履职行动兼具温度与实效。省政协委员寸发标立足民族工作一线,以特色工作模式为抓手,通过交流座谈传递民族团结理念,推动不同民族群众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李建宇委员团队聚焦语言沟通纽带,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以“同语同心”打破交流壁垒,让语言成为促进各民族情感联结、文化互鉴的桥梁。

从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到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云南省的政协委员们以个体专长汇聚成集体智慧,以主动担当诠释主体作用,既用专业能力为民族地区发展破解难题,又以贴近群众的实践厚植民族团结根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厚植民族团结情怀,让政协履职的温度在云岭大地持续传递。(通讯员 吕金平 徐宁)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