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开栏的话
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在“委员通道”上讲述了很多感人提气的故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今,那些故事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带来哪些新感动?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委员通道’故事上新了”专栏,通过采访委员和委员讲述的故事里的主角,看他们“十四五”期间的新变化,以小切口展现我国“十四五”期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敬请关注。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叫王值军。师范毕业以后,扎根在湖北崇阳一个库区的‘孤岛’教学点,以校为家,风雨无阻摇着小船,28年接送学生上学放学,那个只有800多村民的小山村,在他的培养下,走出了46名大学生。教学点调整后,他再次放弃进城的安排,申请到县里最边远的高枧乡任教,他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了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
“王老师,我一直记得您和您的小船。您用近3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渡人渡心。”
“谢谢您呀郑委员!时代变了,我们这最偏远的教学点,现在不仅通了校车,学生也多了,还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年轻教师在这里教书育人。我们正在把孩子们‘渡’向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
10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高枧乡中山小学教师王值军拨通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的电话,激动地与郑军分享近年来经历的乡村教育之变。
一年前,由于教学点调整,王值军从高枧乡尺冲小学进入中山小学;更早之前,他在盘山小学“孤岛”教学点,用木船摆渡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鄂南大山。
得益于“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政策的深入推进,王值军的坚守不再是“孤勇”,他的命运开始与千万乡村教师一同,汇入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洪流。
现在,王值军的生活变了。他的教具从粉笔和船桨,变成了鼠标和算法;他的关注从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变成了“个个要上好学”;他之前摆渡的木船变成了现代化的智慧之舟,载着大山里的孩子驶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新课堂:教学有了AI助手
“你看,这是我用AI工具出的试卷,有100以内连加、连减的算式……”
王值军在中山小学教授二年级的数学课,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利用AI工具辅助教学的案例。
“AI工具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出题,并制定相应的解题方案,既能因材施教,还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王值军说,他还能熟练地用AI绘制图片,用到讲课所需的课件里。
现在的中山小学,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课堂。教师们如何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赋能教学?崇阳县教育局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技能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
今年8月,崇阳县教育局组织了2025年暑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集训,集训设置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7大项目,覆盖全县近千名教师。这样的集训是每年的常态项目,也是王值军每年十分期待的“充电环节”。
“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设置,年长的教师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年轻教师能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王值军说,自己之前对电脑操作和PPT制作都不熟练,通过培训课上专业教师的讲解,慢慢也成为了电脑达人。
乡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王值军的“二次成长”并非个例。他每年期待的“充电环节”,正是“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在崇阳县的落地见效。
新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音乐课上,传来小学生们铿锵有力的《黄河大合唱》。
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是困扰乡村教育的一大难题。但在中山小学,得益于崇阳县联校网教专递课堂(以下称“专递课堂”),山里的娃娃们也能与县城的孩子们在“同一屋檐下”上课。
“现在,我们的孩子也能随口哼出两句标准的曲子来!”王值军说,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对孩子成长是美好的启迪,从小打基础很重要。“专递课堂”上,孩子们与县城学生同步上课,师生双方还能隔屏互动,课堂效果很好。
“如今乡村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王值军介绍,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幕阜山旅游公路通车,越来越多的人走出鄂南大山,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乡村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成绩是否提高,同样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和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更新。干净整洁的塑胶跑道、崭新明亮的学生宿舍、丰富的营养餐……中山小学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山路难走了,每周上学、放学都有校车统一接送。”王值军说,崇阳县组建成立了校车服务公司,承担全县学生(幼儿)上下学乘车服务。
回想起之前教学点的艰苦,王值军十分感慨。“现在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给了我们一份安心。这份安心,正是国家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承诺,化为一系列实际举措的成果。”
新未来:乡村教育“薪火相传”
出生于1996年的廖崇峰是崇阳县沙坪镇沙坪中学的化学教师,他是王值军在尺冲小学任教时教过的学生。后来,廖崇峰考取了武汉的一所大学。王值军曾多次向廖崇峰表达,希望他回到家乡,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出份力。2023年,廖崇峰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乡村教师。
成为教师后,廖崇峰对乡村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乡村学生中有许多留守儿童,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对我很有启发,他爱护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也学会了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廖崇峰说。
10月下旬,廖崇峰将赴武汉参加针对化学教师的“国培计划”,他十分重视这次培训。“乡村有很多优秀学生,我希望在未来,乡村孩子们的教育资源能进一步优化,让更多好学生留下来,让更多好学生在乡村上好学。”廖崇峰说。
像廖崇峰一样从城市来到乡村教学的教师还有很多。以中山小学为例,从四面环山的校园到县城,开车要近一个半小时。但却有十多位来自不同省、市的“95后”“00后”年轻教师扎根于此,托起一个又一个乡村孩子的未来。
“教师是孩子们心中的一束光。乡村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乡村儿童成长为心理健康、性格健全、身体强壮的人,成长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乡村儿童有了未来和希望,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王值军说。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中国强!”耳畔,郑军在“委员通道”上的发言仍在回响。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眼前,孩子们的歌声在中山小学的校园里久久回荡。
这,是教育强国建设奏出的最美协奏曲。(记者 吕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