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吹响了“走在前列”的集结号,向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冲刺。
广东省政协紧跟省委步伐,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履职答卷书写在“制造业当家”的有力实践里,融汇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征程上,镌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坚实步履中,描绘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图景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高站位履职,助力“制造业当家”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
如何助力广东更好挺起“制造业当家”脊梁,实现向上突围?省政协开始了新的思考和谋划。2023年,省政协积极推动省委主要领导牵头督办“制造业当家”系列重点提案,“着眼全局加快强链补链建链”“加快推动广东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等建议被吸纳到广东省“制造业当家22条”“降低制造业成本10条”等具体政策举措,政协提案从“纸面建议”转化成了发展动能。
“经过近3年的持续高强度投入和政策聚焦,广东的产业结构‘新’意盎然,新兴支柱加速成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造业投资信心回暖。”提案人之一、省政协委员杨森平对广东制造业发展充满信心。
“十四五”期间,省政协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多次召开“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等各类协商会,聚焦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粤东粤西粤北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开展调研协商,提出对策建议,不断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
9月30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项目全面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2023年开始,省政协主席林克庆根据省委工作部署,牵头联系服务该项目。3年来,他4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实地察看施工进度,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形成共抓大项目的强大合力。
同时,其他省政协领导也各自牵头联系服务1个大项目,并“一对一”直接联系1家企业。在省政协领导的扎实推动下,一项项重大工程跑出发展“加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目前,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不仅稳定了当下经济基本盘,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体式协商,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7.7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超30万件……如何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是广东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必答题。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政策举措源自省政协的建议。例如,民革、民盟、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以及林浩添、梁永生等委员提出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提案,推动广东出台了科技创新条例和多项首创性制度措施。
“科技创新条例对企业的发展帮助非常大,尤其在引才、留才、用才以及科技金融领域效果明显。”省政协委员雷震希望广东能把“全过程创新链”建设推向更深层次,布局更多的未来产业赛道。
这与省政协的工作不谋而合。紧扣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前瞻性课题,省政协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频率的调研协商,打造了“立体式”协商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省政协组织开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化工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题调研。其中,产业链高端“断点”多,龙头企业链主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
7月31日,一场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主席·委员专家深聊会”召开。“把题目细化,把建议提实。”林克庆开宗明义的要求,让与会的高校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建立化工新材料应用场景清单”“搭建省域新材料研发、试用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金点子接连涌现,让“深聊会”高潮迭起。
“‘深聊会’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是我们诉求表达和资源对接的有效方式,不仅能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更能帮助企业解读政策,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提振企业信心。”参会的企业代表、省政协委员陈平绪认为会议聊出了共识、聊出了成效。
随后,省政协在“深聊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对口协商会,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深入协商交流,关于化工新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逐渐清晰。与会的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协商会成效,要求及时落实协商成果,推动广东从“石化大省”向“化工强省”跃升。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启发思路,一条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商闭环清晰可见。这是省政协工作的日常,也是协商民主在广东的生动实践。
“小切口”建言,合力书写开放融合新篇章
10月初,粤港澳三地的城市街头纷纷“上新”,主要地标建筑、公交车身等都新增了“全运元素”,“十五运会”氛围愈发浓厚。
“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十五运会’,将成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成为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年初,省政协委员许乐敏在省政协全会的“委员通道”上呼吁,营造“十五运会”综合效应,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
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发展的脚步。省政协以场馆建设、市场开发、志愿服务、人文交流等为切入口开展调研视察,为办好“十五运会”献计出力;开展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专题调研协商,形成11个方面意见建议,推动大湾区“软联通”;围绕“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开展专题议政,助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湾区路径;引导支持港澳委员发挥“双重积极作用”,通过提案、调研、考察等方式,为大湾区建设添砖加瓦。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缩影。透过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正看见一个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10月16日,第138届广交会火热进行中,一支省政协组织的调研队伍穿梭在企业展位间,向企业负责人了解交易订单、市场布局、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情况。这是省政协连续4届在广交会现场开展蹲点调研,直观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向及当前面临的新挑战,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广交会的爆棚人气,是广东外贸“稳”字当头的最佳例证。而省政协的调研,则是政协人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生动注脚。此外,省政协还开展了“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锻造高质量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加强我省企业海外合法权益保护”“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调研;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广泛凝聚各界共识,不断壮大国际“朋友圈”,以政协之为助力广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跨联提”聚力,同谱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言犹在耳,化作广东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的决心。“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提出与实施,正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举。
县域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省政协连续3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方式,聚焦县域提升建言资政。从围绕“大力促进产业强县”到“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再到“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委员们层层深入剖析,因地制宜提建议,持续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5年来,省政协调研组跑遍了全省122个县(市区),300余个镇街,近1000个行政村。省政协支持委员开展跨专委会、跨界别履职,推动全省各级政协与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委员上下联动,同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
今年,省政协专门制定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方案,统筹全省各级政协同下“一盘棋”,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这壮美的图景中,全省近4万名政协委员“执笔挥毫”,将政协色彩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他们或立足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宣传支持;或利用自身资源,为乡村发展引入资金;或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药、送教、送文化等惠民活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奔赴岭南大地,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户手中,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重任在身,倍感光荣。”省政协委员岳学军道出了众多委员的心声。
三载奋进,南粤巨变。在全省各级政协的助力下,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城镇建设能级快速提升,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这一成绩的取得比“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提早了一年。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广东省政协及政协委员正满怀信心奔向新征程。(记者 林仪 揭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