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供给,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为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跃上1.2万亿斤、1.3万亿斤、1.4万亿斤三个台阶,人均粮食产量跨上500公斤台阶。我国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下,牢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粮食安全基本无虞。我国主要口粮水稻、小麦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储备水平,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状态,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谷物供给持续增加,自给率超过95%,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我国进口最多的农产品大豆,主要用处是榨油,副产物豆粕用作饲料,与国产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制品完全不同,并非传统意义和认知上的“粮食”。如果不计油用大豆进口,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达到90%以上,实现了粮食基本安全。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动荡,许多国家禁止粮食出口、粮食国际贸易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我国依然“风景这边独好”——粮食生产发展,市场供应充裕,销售价格稳定。稳定有保障的粮食安全,为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减贫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基本全覆盖、耕种收机械化基本全覆盖、现代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基本全覆盖,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基本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确保粮食安全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体系,包括粮食安全保障法、党政同责的责任体系、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等,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持久稳定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安全形势还存在一些隐忧。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人均占有水平仍然不高。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与需求相比,差距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生产结构与需求适配性不够。大米白面等口粮消费已下降到一定水平,肉蛋奶鱼等消费持续增长,“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趋势明显;食物多样化需求持续增长,营养健康和情绪价值消费持续增长。而相应的生产结构和资源配置却没有跟上。三是部分食用农产品供给依赖进口。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每年进口1亿吨左右,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牛肉、牛奶进口增长快,市场占比突破30%。食糖、食用油料、饲草等进口量也很大。如果把进口大豆算作粮食,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80%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努力确保食物供给安全。
首先要转变观念。“粮食”已经不能反映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实际,更不符合未来消费趋势,代之以“食物安全”,是实践的要求、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要纠正把食物等同于粮食、等同于谷物,甚至等同于口粮的错误认识,摒弃狭隘的粮食论,树立“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的大粮食观、大食物观。树立口粮安全是底线,粮食安全是中线,食物安全是高线的粮食安全工作目标认知。其次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技术和装备研发与推广、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厚积食物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学制定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标准,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巩固提高谷物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四是用好国际资源与市场。部分农产品进口既是刚需,也是维护双边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必然,对于保障我国食物供给安全具有特殊补充意义。要布局全产业链、关键节点,掌握食物进口的自主权、主动权。要有效协调食物进口与国内生产,确保双赢、多赢。
由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是认识的巨大飞跃;由确保粮食安全到确保食物安全,是目标任务的巨大提升。我们有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也一定有能力确保食物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 马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