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加强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 共同发力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2025-10-1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深化战略性、基础性、现实性问题研究,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形成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合力。党政干部队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长才干,各尽所能,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聚焦提升引导能力,全面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要锚定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目标持续用力,更好发挥其在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引领作用。一是深化思想理论武装。用好常态化平台,拓展新的学习载体和形式,组织党政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宗教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组织好系统化培训。将宗教工作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精准化、差异化、系统化培训,做到党政干部全覆盖。重点提升党政领导、统战宗教工作干部、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本领,使其成为精通宗教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引导党政干部深入宗教工作一线、深入信教群众,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实情,在处理复杂敏感问题中锤炼能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提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处理矛盾纠纷、抵御渗透破坏的能力水平。

聚焦提升适应能力,全面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锚定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目标持续用力,更好发挥其在凝聚信教群众共识、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作为首要标准,把重心放在塑造品德、提高宗教造诣上,多形式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五史”教育,持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二是丰富教育培养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发挥宗教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作用,协调解决学历学位、职称待遇、师资经费等具体困难,科学确定教育培养主题,优化课程体系,内容选择上既有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又有相关的国际国内时事、历史知识,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内容,切实增强宗教界代表人士综合能力素质。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法,坚持集中培训、座谈交流、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调查研究等相结合,构建起等级多层次、方法多样化、对象全覆盖、类型多元化、内容广领域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突出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宗教界人士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参与公益慈善等活动,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界政协委员要着眼各族群众、信教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形式积极建言献策。

聚焦提升支撑能力,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要锚定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目标持续用力,更好发挥其在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助力作用。一是加强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支持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等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和研究机构建设,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形成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协同创新的研究团队。二是设立重大研究专项。坚持用专项聚合队伍、锻炼队伍,支持研究团队围绕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研究各宗教健康传承规律、宗教与社会关系、网络宗教治理、抵御渗透等前沿难点问题。三是健全完善研究工作机制。坚持研用结合,加强研究人员与党政部门、宗教界的沟通协作,健全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优秀研究成果进入决策程序、融入政策制定、应用于教育教学,使理论研究更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于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

(作者李江系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