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2025-10-1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本书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认真学习研读这部著作,就是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并基于此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理论创新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根本性的把握、提炼与揭示,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理性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说,规律性认识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标识,能够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具彻底性、深刻性。从根本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并阐述了包括“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在内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为继续深入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需要坚持好、运用好这些重大原则与科学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原则和科学态度。“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理论创新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创新”,创的是党的理论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践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理论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当成只需要背诵和重复的具体结论,坚决反对封闭、僵化和保守,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问题作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着力分析阐释党的科学理论中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守正创新,既为我们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位和方向,又启发了我们始终保持强大定力和锐气胆魄,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推动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才能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一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洞察时代大势、把握人民需要,深入研究、及时解答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突破、发展与超越。另一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深度融合、内在贯通,聚变形成新的理论优势。“两个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反映出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和历史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和动力源泉。回望过去,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每一步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飞跃,无不深深立足和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与智慧之中。我们党历来肯定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中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理论创新成果好不好、要解决什么问题、应具备什么内容,都要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止步,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停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将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不懈推进理论创新,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要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要将创新理论运用于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完善走好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源源不断地进入党的创新理论。

坚持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对其进行碎片化、片段化、庸俗化的解读。唯有通过系统理论构建和深入学理阐释,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真正彰显其作为科学真理的整体性力量,并使之随着实践发展而永葆生机。“体系化”旨在依据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通过系统整合使科学理论具有有序的知识结构,使内容要素形成逻辑互洽的有机整体;“学理化”则是通过严谨的概念界定、逻辑论证和思想阐释等,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立论依据和学理表达,实现理论的完善与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构建也经历了一个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深刻阐明了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党的创新理论在层层推进、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其整体性、科学性和学理性也不断得到加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深刻揭示蕴含于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善于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体系结构,推动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善于“统筹运用各种理论方法”,从党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将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着力推动理论的“解释力”向“改造力”的实践转化,使党的创新理论既具备“解释世界”的学理深度,又彰显“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党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始终掌握强大的真理力量,以新的理论更好指导党的工作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王虎学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教授;作者阳倩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