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要闻

围绕协调发展作文章 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深化地区产业协作”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25-10-1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关键一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新形势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各区域合理利用自身禀赋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通过集聚效应、技术创新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推动区域战略实施,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10月15日,全国政协召开“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深化地区产业协作”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共议对策建议,为区域协调发展聚众智、汇合力。

夯实大市场根基

筑牢区域协作制度基石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高效配置,能够促使各地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

“通过系统性改革,优化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政府转变优先谋求本地短期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在发言中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细化防范清单、健全法律问责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管协同,凝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合力,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郭兰峰此前参加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相关主题的专题研究,在他看来,贯彻推动区域战略实施,要因地制宜把宏观政策落实到区域战略中去,增强区域战略落实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产业协作是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建议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原则,深化地区间产业协同。”郭兰峰说,要坚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让企业的市场选择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根本动力。

协商现场,委员们一致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融合不断加深,收入和财富分配公平性不断增强,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税务总局原局长王军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角度建议,着力完善区域协调与利益共享推进机制,同时大力加强区域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协同合作,更好支持跨区域协同发展。

释放比较优势

激活各区域协同动能

东西互济、南北协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既是区域发展的“特色所在”,也是协同协作的“潜力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充分释放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服务推动西部大开发,离不开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小鹏深知,交通运输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化地区产业协作的有力支撑。

李小鹏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建议,“十五五”时期,要以战略通道建设为牵引,加快补齐西部地区交通留白,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曹志安认为,东北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走出可持续振兴之路,关键在于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以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他坚信,只要找准方向、精准发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前景必定一片光明。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在调研中深刻认识到,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崛起,需牢牢把握党中央赋予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综合施策,接续奋斗。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更大力度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大通道建设、提升粮食和初级产品等安全保障能力。”马建堂建议。

以城市群为纽带

引领区域经济整体跃升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已成为经济规律。

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在产业、人才、资金等方面具有显著集聚效应,要更好发挥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低空经济融合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等多个产业,链条长、带动强、潜力大。”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凤宝认为,依托京津冀三地各自优势,可以共建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共筑产业生态体系,提升链式协同效能,强化“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应用”的联动机制,构建京津冀高效衔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大省具有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等优势,在区域战略实施中肩负着“挑大梁”的重要使命。发挥经济大省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的建言重点。

“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上,结合经济大省产业发展特点,科学布局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大力推进以需求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张义珍建议,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重点布局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发挥长三角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优势,协同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

“十五五”时期同样也是雄安新区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政协原主席付志方建议,更加突出区域协同和产业协作,加大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潜力与重点,主要在从兰州到郑州的中部,“集聚战略资源和优化基础设施网线,以抓中间带两端的逆向思维和小聚散大互联的增长极培育模式,构建黄河中部多区串联的环形增长极体系,构建深度城镇化带动黄河中部保护与发展机制。”

视角从黄河转向长江,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云彦带来的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思考。

“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大致处于从单体都市区形成,迈向多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规划若干产业协作重点项目,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杨云彦表示,通过深化产业协同,推动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又一增长极。

会场内,委员们的目光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雄安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立足不同视角,建真言、谋良策。

会场外,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一个个产业协作的重大工程,正越千里山川,通四方之利,济万民之需。

随着协商的深入,委员们相信,通过各板块优势互补、齐头并进,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一幅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也将徐徐展开。(记者 包松娅)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