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徐海波(左二)在黄山市高素质农民粮食作物栽培工技能大赛上作点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徐海波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政协常委、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田川模式”创新者。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乡村振兴先锋人物、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
宽敞的大厅内,万千目光汇聚,一只布满厚茧的大手缓缓举起话筒:
“我来自安徽省黟县,未来将继续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安徽粮’。”
这是2025年5月23日下午3点,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厅的现场。彼时,媒体镜头正聚焦这位带着徽州乡音的“地道农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政协常委、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
本次,他作为全国基层农业改革典型代表,受邀向外界传递安徽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这场发布会的背后,是他从省城白领到“田埂委员”的转身,更是一段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创新激活乡村的履职路。
黟县的梯田曾养过几代人,可前些年,由于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世代耕种的土地没了人的精心维护,渐渐被杂草吞没。
那年回乡,徐海波路过曾经的良田,看到已是荒草丛生,心里不是滋味。“好地没人耕,日子没奔头哟。”祠堂门口的老人们发出的阵阵叹息,就像稻茬似的扎在他心里。
“要发挥家乡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优质粮油种植,守好土地。”徐海波当即辞掉省城的工作,扛着锄头走进荒田,同年创办了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开始,亲戚朋友的质疑像冬风刺骨:“城里舒坦日子不过,回村找苦吃?”他只憨厚一笑:“城里虽然好,农村才是我的根。”
但是,想改变现状注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黟县田块比较碎片化,耕种费时费力。为了了解各个地块的“性格特点”,开展机械化种植,徐海波常常刚露天光,就揣着那本磨边的笔记本下田去了。
“张家邻渠,宜种早稻”“李家地块肥力弱,稻子长势差,要对土壤进行改良”“这里要修机耕道,机械才能下田”……汗水洇湿字迹,也让荒田渐渐冒出新绿。在他的努力下,一片片荒地被重新开垦,一株株禾苗拔穗生长。
秋风吹黄稻穗时,荒田终于飘起了米香。徐海波兴奋地拿着卖粮钱挨家跑,装钱的布包抱得他胳膊发沉,农户们捏着分红钱心里乐开怀。看着这比往年多了几成的钱,农户们打心底里高兴:“明年我这两亩地还跟你种!”
但这事儿注定没这么轻松——跟着种粮的农户多了,新的矛盾冒了出来。
“海波,租地钱年年固定,收成好坏跟咱没关系,哪还有干劲?”一位大娘向他抱怨。
这话让他一夜没合眼:合作社虽解决了“种得好”的挑战,却没解决“干劲足”的问题。
这晚,徐海波床头的台灯亮了一整夜,终于琢磨出“土地入股”的法子——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除保底租金外,年底还能分红。他连夜整理社情民意,提笔写下了《关于推动土地入股、促进农民增收的社情民意》的提案。提案很受重视,很快被列为重点项目。
因试点村在田川片区,这套“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的模式被命名为“田川模式”。其核心运营板块也成为“有农模式”的主推内容,为“有农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关键实践样本。
2017年,“有农模式”被写入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徐海波作为全国农民群众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他提出的“希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的建议被采纳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秋收时节,“田川模式”落地首年迎来丰收。晒谷场上摆开红布桌,116户农户围着桌子挤成一团,村里的贫困户汪茂云捏着分红得来的2663.3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后来,这套“田川模式”在黟县13个村全面铺开,成了安徽“三变”改革的典型案例。
这些年,徐海波的笔记本换了好几本,每本都记满了田埂上的事:“推广农村三变改革”“保护古香榧树”等建议,大多都变成了落地的惠农好政策。
2025年春耕,他又在田埂上发现了新难题:种粮大户捧着优质稻,眉头却拧成疙瘩:“卖给粮库的优质稻跟普通稻一个价,粮食加工企业又不收优质稻,明年不想种了!”
深入调查过后,粮库和加工企业的难处也渐渐浮现:对于粮库而言,收购稻谷一律按照保护价,已经高于普通价格;而对于加工企业,想收购优质稻,但缺乏标准化仓库。
他连着半个月扎在田间地头和企业粮库,把“农户忧、企业愁”的症结捋得明明白白。随后,一份《关于推广粮库“优粮优储”的建议》转至黄山市发展改革委,相关建议很快落地。
秋收时,优质稻每斤能多卖几毛钱,加工企业仓库堆满好粮,粮库年底核算还顺价盈利。“一条建议解三方难,这才是委员该做的事。”徐海波说。
在徐海波看来,委员要让多数人富,更要帮少数人迈坎。他从合作社挤出启动资金帮助农户发展优质粮油种植,又带着村里的诉求提交社情民意,协调水利部门争取到小农水专项补助,种出来的水稻合作社全部优价回购。
2016年,他引入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给农户发放免息创业贷款,还帮农户子女争取大学学费;疫情时,他拿出资金买口罩送卡点,赠送大米……“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政协委员,得扛事。”
秋日的清晨,徐海波脚踩露水下田,在微风中,他将指尖拂过沉甸甸的稻穗——
“我要把乡亲们的盼头,种成乡村振兴的希望。”伴随着农村新发展的晨曦,徐海波的履职路仍在田垄上延伸。(通讯员 王诗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