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中的政协智慧丨“最重的担子”一起挑 “最硬的骨头”一起啃——上海市政协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献计出力

2025-10-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创新投入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4.4%左右;专利成果持续涌现,PCT专利受理量达到6822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创新主体加快壮大,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其中,瞪羚企业数量67家,跃居全球第一;产业集群加速成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速提升……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2025年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既是成绩斐然、交出答卷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号角嘹亮、旗帜飞扬的一年。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最重的担子”一起挑,“最硬的骨头”一起啃!十四届上海市政协按照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序言、正章接连开篇。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你为什么选择上海?”

“因为上海鼓励我十年干一件事,而不是一年干十件事。”

在上海,有许多“十年干一事”的科研人员,他们把学术成果发布在国际顶刊的同时,也把研究发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医学界评选出的2024年度“十大临床突破”中,中国和美国各贡献了4项,上海科学家主导或参与的数量达到了3项。《细胞》发布的2024年度12篇最佳研究论文中,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占据2/3,上海科研团队主导了其中的3篇。

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在加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的同时,实行更加开放的高层次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好制度体系保障‘硬支撑’,构筑良好‘人才生态’。”市政协科教委常务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在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了要打通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高效配置的建议。

会议的议题是经过市委常委会审定的,聚焦“坚持引育并重、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人才高地”,探讨的是天下英才与此间城市的“双向奔赴”。

会前,市政协创新采用“面上情况﹢解剖麻雀”相结合的立体化调研模式,组建“委员﹢专家﹢群众”跨领域调研团队,搭建多层次、广覆盖、求实效的协商平台,鼓励不同观点交流交锋交融,在坦率交谈中把问题议深议透,做到以协商促共识、以共识促落实。

在深入调研、广泛座谈的基础上,常委会会议上晒出的是“干货”和“硬菜”——

创新宣传模式,扩大政策覆盖,构建“线上﹢线下”“国内﹢海外”立体化宣传网络,开发多语种政策解读小程序,制作情景化政策宣传片,加大对国际人才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让更多国际人才了解和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健全反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定期座谈、在线问卷、AI等方式动态收集需求,建立健全国际人才服务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国际人才的需求和意见建议,以更加开放、精细、系统的制度设计回应他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工作。

重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

从空中俯瞰张江,上海光源像一枚巨大的“鹦鹉螺”——鹦鹉螺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上海光源则以光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建设得益于1995年由谢希德等市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

多年来,上海市政协以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搭建合作共享的平台,为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助力。

本届市政协将“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作用,强化对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作为重点课题,与全部在沪重大科学装置负责人座谈,走访了与装置建设管理相关的全部主管单位和职能部门,发放了面向光源、蛋白质设施全部用户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在沪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情况。

委员们深入现场考察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大装置运行,深入一线访谈使用者和运营人员,深入了解联影医疗、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等装置代表性用户,从建设、管理、使用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针对发现的关键问题,课题组边调研边总结,邀请在沪重大科学装置、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行业代表性企业相关负责人走进市政协面对面交流,并听取意见建议,探寻供需契合点,共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对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

“如何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功能优势?”“如何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沪重大科学装置相关负责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8家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和委员们面对面座谈交流,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探究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的可行性路径。

之后的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围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建好用好重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协商议政,市政协常委曹振全在代表市政协科教委作主旨发言时说:“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重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之重器。”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正加快从“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跃升,锚定重大科学装置,9位政协委员分别围绕加强分类管理和精准施策、深化社会多元化参与、加快大科学装置协同发展、推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等提出对策建议。3位政协常委就大科学装置赋能产业创新、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等作即席发言。

提案叩问“中国算力有多强?”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作为上海市政协发起并主管的活动,致力于汇聚和传播科学思想,推动上海在计算生物学、数学、量子物理等基础前沿领域重点布局。首期讲坛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发展,也引发了委员们的思考——当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大规模的系统落地阶段,中国算力到底有多强?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科协界别提交了《关于培育国产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生态的建议》,呼吁:要构建一个开放开源、共建共赢的生态,把“小圈子”变成“大圈子”;坚持开放开源原则,由政府组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芯片公共软件平台,尽可能形成产业合力,避免“重复造轮子”;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芯片软硬件协同,搭建好芯片与框架间的“桥梁”。

提案引起了市经济信息化委的高度重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提案办理为契机,在工作推进中积极吸纳市政协科协界别提出的建议。

2025年,围绕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加强协同合作、破除产业壁垒等内容,市经济信息化委已陆续启动组织相关企业组成国产工艺适配联盟,集中开展协同攻关。当前,上海正通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上下游产业链,最大化释放人工智能芯片计算能力。委员们由衷欣喜:“让最好的大脑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面向未来,上海正在加快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市政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强化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全力为建成国际科创中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记者 顾意亮)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