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高德荣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常委、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清晨5点,暑气尚未蒸腾,里下河农科所的试验田一片空旷宁静,只留下整齐的麦茬诉说着夏收的记忆。一双沾着露水的雨靴踩过田埂,高德荣俯下身,目光一寸寸扫过土地,神情专注。
这是高德荣与土地对话的方式。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常委、小麦育种专家……在高德荣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履职故事,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沃土,写在一粒粒饱满的麦种里,写在农民舒展的眉头间。
把粮食安全的芯片攥在手中
镰刀收割,打捆上肩,黝黑的皮肉被勒出深红凹痕。一粒粒稻麦在晒场脱粒、曝干,又被粗粝的笆斗一斗斗盛上小船,行过曲折的十多里水路,最终抵达粮站。船舱空了,箩筐空了,粗糙的手里多了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
出身农家,高德荣自小便深知“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他心底早早埋下了信念的种子: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事,让他们吃饱饭,也让他们少吃点苦。199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高德荣一头扎进了里下河农科所的麦垄,一蹲守就是30多个春夏秋冬。
他的“守望”,是洞悉田野变化的敏锐。21世纪初,当轻简稻作悄然兴起,小麦播期被迫推迟的苗头初现,越冬生长与灌浆时间面临压缩,稳产大局受到威胁。
“迟播已成定势,品种必须革命!”高德荣带领团队提出“两端快速生长发育”育种策略——利用苗期快速生长弥补越冬前有效积温不足的不利影响,利用后期籽粒快速灌浆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效应。这一破局之策,成功育成了扬麦16、扬麦23、扬麦25等系列优良品种,稳稳托住了江苏小麦在迟播背景下的高产基石。
他的“守望”,更是回应农民泪水的担当。赤霉病,素有小麦“癌症”之称,一旦暴发便颗粒难收。2012年长江中下游赤霉病肆虐,农民站在绝收麦田旁默默垂泪的场景,刺痛了高德荣的心,也坚定了他攻克世界难题的决心。他带领团队历经十余载持续攻坚,2021年,兼具赤霉病高抗性与高产潜力的突破性品种“扬麦33”问世。田间不防治白粉病病穗率极低,亩产多年多点突破600公斤——这不仅是育种技术的飞跃,更标志着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了从被动防灾到主动抗病的历史性跨越。
一粒好种,攥紧了粮食安全的“芯片”,也点亮了丰收的希望。
让农技贴着田埂生长
高德荣曾对团队的年轻技术人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每人一块试验田,播种、管理、收割全程负责。“麦苗不会说谎,脚底不沾泥就育不出好种子。”
作为政协委员,他将这份“沾泥土”的作风带入履职之中。
依托扬州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和组织优势,高德荣积极整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扬州综合试验站、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等资源,将履职足迹从苏中平原延伸到皖鄂豫浙四省。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揣着小麦品种的介绍材料递给农户:“试试这个,少打药、多打粮!”
在扬州市政协“我是委员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中,高德荣总是积极主动参加,多次将优质农资、先进农技送到农户身边。麦苗倒伏了,农民们围着这位卷着裤腿的专家,听他耐心讲解:“种麦就像照顾娃,播种量不能太大,病害防治得趁早,施肥时期要精准。”
手机镜头对准麦田,高德荣以政协委员、农技专家的身份,利用空余时间录制高产高效小麦栽培技术指导视频,用朴实易懂的语言演示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有他在的农技推广微信群,消息常响到深夜——“高委员,这叶片发白是啥毛病?”“别急,是白粉病,明早打药就行!”这条24小时在线的“农技专线”,成为他密切联系农民、全天候履职的生动缩影。
这些深植田垄的观察与倾听,沉淀为一份份“源自泥土”的建议,被他带进议事殿堂:农田基础配套不足,他建议提高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假种子、假农资难彻底遏制,他呼吁完善种子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假冒套牌等举措;针对耕地质量退化、农业后继乏人等深层问题,他提出完善耕地保护法规、加强新农人培育等系统性建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饱满的麦穗,头垂得最低。”这不仅是农谚里的智慧,更是一位麦田“守望者”刻进血脉的信仰。高德荣始终坚信,真正的成果不在纸上,而在土壤中;科研的价值,最终要由沉甸甸的麦穗来称量。
风吹过时,麦穗沙沙低语。那弯腰的姿态,是土地对种粮人最深的敬意。(通讯员 王新 王卉 记者 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