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沈鸣华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政协常委、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团长。指挥作品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江苏“茉莉花”民族乐器比赛优秀奖。
“《云宫迅音》节奏一响,感觉全身的基因都动了。”7月20日晚,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无锡主场迎战淮安,暖场演出得到线上线下广泛好评。
当天,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团长沈鸣华以总协调、音乐设计制作及导演组组长的身份,牵头暖场节目《锡韵华章 民乐飞扬》。
“原来爷爷辈的民乐能这么潮”
几天之后,热度不减。
“沈委员,淮安朋友圈都在转《锡韵华章》!您改编的二胡版《云宫迅音》,江南丝竹裹着西游仙气,绝了!”很多朋友纷纷向沈鸣华表达祝贺。
电话里同行的惊叹声还没散去,沈鸣华走到窗边。长江水正拍打着江阴的堤岸,阳光洒在波光里,像极了“苏超”演出当晚,舞台上那抹被二胡弓弦挑动的金光,那是他把锡剧“水磨调”揉进《云宫迅音》时,特意留下的“江南印记”。
沈鸣华指尖下意识地打着节拍,思绪飘回了排练厅。市政协委员、锡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飞举着妆面图谱拍桌:“锡剧的根不能动!”市政协委员、二胡演奏家赵志坚翻着乐谱反驳:“年轻人要的是动感!”
他当时笑着把两种声音拧到一起。于是,有了琵琶轮指弹出的“天宫幻梦”,有了二胡滑音模拟的“悟空腾跃”,更有了锡剧演员转身间从《珍珠塔》的大家闺秀变作《西游记》仙子的“一秒变脸”。
三伏天的排练室里,刘天华民族乐团的年轻人突然拍手:“原来爷爷辈的民乐能这么潮!”那一刻,沈鸣华明白:自己40多年守着的不只是民族器乐,更是让传统“会说话”的密码。演出落幕时,全场3万名球迷的热烈掌声,正是对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最佳褒奖。
沈鸣华想起第一次去新疆霍城县,哈萨克族老人用冬不拉为二胡名曲《赛马》伴奏的场景。“好的音乐像河水,能流到任何地方。”哈萨克族老人的话,刻进了沈鸣华的心里。
2025年盛夏,“苏韵伊情——澄艺快递到霍城”演出在新疆连办两场。清水河镇的广场上,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与霍城的《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隔空对唱,吴侬软语与天山牧歌交织;万胜广场上,越剧《梁祝》的缠绵与《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热烈同台,水袖与长裙共舞。观众库尔班克孜·艾山的笑眼里,映照着这场跨越山海的约会:“在家门口就能尝到‘江南味’,真好!”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相逢,而是“澄霍一家亲”20余年的深耕。自2002年江阴与霍城结对,沈鸣华便推着“文化快递”不断出发:“霍城点单、江阴配送”的精准服务,让锡剧、评弹、江南丝竹走进草原毡房,走进菁菁校园,更让江阴民乐以“使者”身份走出地域。他亲见江阴援疆二胡老师在霍城江阴小学辅导霍城孩子拉《光明行》,弦音里带着草原的辽阔;听过冬不拉为《茉莉花》伴奏,马头琴声里裹着江南的温润——不同的旋律,奏出民族一家亲,而民乐文化的影响力,也在这样的交融中不断拓展。
“履职不能停留在提案纸上,要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政协委员的履职,既要抬头看路,更要俯身拉琴。”这不仅是沈鸣华的口头禅,更是他行动的信条。
沈鸣华的案头,叠放着厚厚一摞调研笔记:《江阴民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状调研》《校园民乐教育普及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乐演出市场前景》《加强非遗戏曲文化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为摸清“家底”,他数月奔波,逐一拜访全市30余位民乐爱好者及江南丝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倾听耄耋老艺人关于“青黄不接”“曲谱数字化滞后”的忧虑;为掌握未来,他深入20多所中小学课堂,详细记录师资配备、课时保障与学生兴趣点的数据,甚至蹲点记录孩子们排练二胡、锡剧时的眼神变化;为洞察市场,他走访文旅部门、剧场经理、旅行社负责人,分析演出场次、上座率与游客文化消费偏好的关联。
这些一手资料,凝结成一件件精准务实的提案,当中的建议正逐步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效。市教育局在全市遴选32所中小学,80多个二胡班作为“民乐教育特色校”,试点增加民乐课时,并引入校外专业院团师资;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等联合举办的“校园锡剧班”已覆盖20余所学校,点燃了上万名戏曲幼苗的兴趣。同时,首批6位青年锡剧演员传承人入选“名师带徒”计划,并成功举办个人专场。
“履职不能停留在提案纸上,要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沈鸣华也是如此践行。在文化惠民一线,他带领团队创新“菜单式”服务;针对农村地区,推出“民乐、锡剧、评弹”流动演出,把非遗送到田间地头。
40多年来,他累计推动并参与各类惠民演出超过8000场次——每一次倾情演绎,都在诉说着他躬身实践的执着;每一段动人旋律,都在书写着他扎根基层的赤诚,共同汇成了这份厚重也温暖的履职答卷。(通讯员 花迪伟 记者 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