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打好产业转型“硬仗” 答好中部崛起“答卷”——武汉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议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之路

2025-10-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武汉的城市产业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充满挑战、不断“闯关”的过程。“十四五”以来,武汉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元的转折性变化,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成为武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战。近年来,武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六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20%,呈现向新而行、以质取胜的良好态势。

从“钢的城”到“新的城”,武汉用二十余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元产业并进驱动的发展之路。当前,武汉正以“闯关”精神,着力破解产业体系面临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产业融合不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深、经营主体梯队不优、要素支撑不足等挑战。

9月24日,武汉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加快产业转型闯关 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协商建言。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到会听取发言并讲话。协商会议筹备中,市政协主席杨智率队深入调研,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区政协和市政协各专委会积极响应,形成60篇建言材料,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脉开方、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三线并进” 巩固传统产业优势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成为武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路径。1月—8月以来,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开工590个,其中产业项目322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7.1%;五大优势产业总规模达1446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72.33%。武钢有限无取向硅钢项目建成投产、中韩石化进军特种化学品,东风公司打造“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6万辆,增长31.9%。依托东风汽车集团的全力转型,吸引了路特斯、小鹏、比亚迪等一大批新能源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

在跨越2万亿元台阶,迈入3万亿元的关键期,如何在“稳”与“进”中,走出一条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全市各界人士与市委、市政府高度同频,认识一致。

今年年初,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立案的关于加快产业转型闯关的提案建议达80件。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位推进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关于加快产业转型闯关的提案建议落实,38家责任单位细化工作举措,出台产业转型闯关相关政策、实施方案10余份。

协商会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梁鸣作主题发言时建议,实施技术改造、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工程,推动钢铁、石化、消费品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商贸物流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长江文化中心城市。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谋建议,作为国家汽车产业重镇和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武汉应建立统一标准推动数据共享,构建适配智能网联汽车的法规体系,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商业化发展。

市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兰鹏飞建议,加快中韩石化炼油厂区搬迁,布局锂电池隔膜产业链;建立“亩均税收、单位能耗产出”评价体系,推动建设10万吨特种橡胶基地,打造“光谷”“碳谷”联动的“园中园”,推动中韩石化与宜昌、荆门共建湖北石化产业走廊。

市政协常委、硚口区政协主席邹春燕建议,构建市区“一盘棋”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协同、错位互补。

“四链”融合 共促创新主体发展

武汉市持续擦亮“光谷、车谷、网谷、星谷、药谷”名片,开发区、新城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3.9%;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6%;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增长超20%;先进半导体、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遴选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这一系列“新”数字的背后,折射了武汉市在加快产业创新动能转型闯关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激励。

梁鸣建议,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成果转化机制;做强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专利导航试验区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推动先进专利技术在汉转化。

市政协常委、台盟市委会副主委、市台联副会长李丹建议,增加市级天使投资引导母基金规模,聚焦“投新”“投早”,对早期投资给予更高比例风险补贴和税费抵扣;建立健全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推广“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期权”模式,支持本地法人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建立以“信用贷款为主、抵押贷款为辅”的科技贷款支持体系。鼓励企业申报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唯一性优势,大力发展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碳保险、碳衍生品等,积极申办全国性的期权交易所。

市政协常委、湖北宏信石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先琼建议整合全市数据交易资源,打造高标准数据交易平台。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舒细记建议规划建设无人机起降平台,预留通用机场周边土地建设城市空中交通枢纽,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泉建议,要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赋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聚力“卡脖子”难题 实现“一流”攻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光模块出货量全球占比超25%。从“重工业”到“高精尖”,武汉持续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已建成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

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TCL华星,全球唯一量产的印刷OLED 4K专业屏交付;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示范区落地,武汉正在新赛道上全速前进,在东湖高新区,先导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冲刺年底投产,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提前两个月投产;在沌口,省重点实验室攻关“具身智能汽车”,智能底盘算法持续突破……

然而,高端芯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不利于产业从“并跑”向“领跑”跃升。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胡彦全建议创建光电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聚焦智能光子、硅光芯片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建设12英寸硅光芯片工艺线,实现量产及硅基化合物异质集成应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成立“光电融合创新联合体”,试行“专利先免费许可、转化后收益分成”,政府设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光电子中试专项基金,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设施纳入全市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徐莉建议,出台未来健康产业专项政策,加强武汉市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尤其是对细胞与基因治疗、AI制药、脑机接口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吸引培育一批高水平合同研发组织和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加大招引力度,大力推进人才、技术、企业集聚,为本地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国际标准的研发和生产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和互动交流后,盛阅春表示,加快产业转型闯关,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是武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市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充分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各位委员调查研究深入,问题分析透彻,对策建议务实,市政府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聚智汇力,以“闯关”之志,答好中部崛起支点建设“武汉答卷”。此次市政协专题协商议政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杨智表示,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政协履行职能各方面全过程。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市之要事”,持续围绕加快产业转型闯关、编制“十五五”规划等重点领域建言献策,以高质量协商议政成果助力书写武汉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孙龙)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