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考察团走进林芝市嘎拉村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索朗旺久 摄
彩旗飘扬、热情洋溢,8月21日,在宏伟的布达拉宫下,2万人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挥动着红旗,共同欢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9月7日至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带队,围绕“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赴西藏开展党外委员考察。短短5天,考察团深入拉萨、林芝等地,观经济、访企业、进地头、走基层、察民情……雪域高原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丰富多彩的农牧民生产生活,蓬勃发展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等,都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委员们表示,西藏经历了不平凡的60年,自我造血与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强,开启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民族交融有魅力
走在拉萨老城区八廓街的青石板路上,可以看到,街边的茶馆人声鼎沸,文创店陈列着融合藏文化巧思的特色商品,古建大院的雕花门窗精致绝伦,游客们换上炫美的藏装摇身变成了灵秀的“卓玛”与帅气的“扎西”……店铺林立,游客如织,传统文化与创新活力在这里深深交融。在八廓街周围,有藏、汉、回等各族群众聚居的大院100多个,大家一起经商、生活、互帮互助。在这里,步履不停地探寻、体验,委员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的其乐融融。
这欣欣向荣之景,将“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美丽新篇章”生动地具象化了。作为民族交融枢纽,西藏也曾创造过诸多历史文化传承交流的传奇。其中,红山片区的建筑群创造的传奇,尤为震撼——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壁画栩栩如生,康熙皇帝派工匠进藏援建红宫的景象历历在目……如今,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一潜藏中华文明火种的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多科技力量的“守卫”——1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变化,并且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无触摸观看建筑影像,避免文物被潜在损害……
是见证,也是守望。无论是夕阳映射下的八廓街,还是瑰丽雄伟的红山片区建筑群,都是西藏展示中华文明瑰宝、民族交融画卷的一角。此次考察,委员们最切实而直观的感受便是,新时代新西藏,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感可及,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与共”,犹在耳畔。
与此同时,西藏的民族交融的历史文化魅力更是辐射全球。2024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389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超过7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5.8%、14.5%。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这一数字折射出的,正是西藏60年来一步步走向全球旅游热土波澜壮阔的注脚。
产业发展有活力
乘车前往海拔约3600米的曲水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里,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蔚为壮观,郁郁葱葱的绿叶蔬菜和硕大茄子,让委员们感受到了藏区推动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尤其那一颗颗大如篮球的芜菁,让今年的丰收格外亮眼。在示范区展厅里,青稞土豆条、青稞芽胚等产品琳琅满目,内服外用功能多样,引得委员们驻足惊叹。该示范区是江苏援藏项目,如今,这样的产业援藏项目越来越多,帮助西藏完成了“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让更多的土地种出“金疙瘩”,正是西藏在做的事情之一。位于米林镇帮仲村帮仲沟安置点的贝母种植基地,亦是代表项目之一,它背靠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育区,采用“2年育种,3年下地种植”模式,种植一轮(三年)的产量约54吨,产值约1.08亿元,目前为帮仲安置点增加村分红收益212.8万元。帮仲联村村民丹增便是其中的一位受益人,委员们走访了解到,丹增现有耕地38亩、70 头牛,2024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小小的贝母,为数个丹增这样的农牧民撑起了产业“致富伞”。
如果说曲水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米林镇贝母种植基地是农业产业的源头,那么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则打通了农业市场化的窗口。目前,甘露藏药拥有国药准字号品种55个。近年来,在当地一系列专项融资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帮助下,甘露藏药实现了低成本资金和设备技术升级,不断推动传统藏药现代化转型;同时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建立标准化藏药材种植基地,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并试水“藏医药﹢”产业模式,推动藏医药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正如甘露藏药负责人所言,“藏药的盘子还很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不断赋能,持续增效,西藏农业产业活力满满。2025年上半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1382.7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8亿元,蔬菜产量19.59万吨……农业产业硕果累累。考察期间,委员们纷纷为这高原农产业发展的盛景竖起大拇指,但也希望加强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努力在高原育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农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同时要大力宣传,就像此次考察拉萨高原生物研究所时委员们看到的香草一样,虽然长势喜人,自带香气,仍需要用手扇一扇,才能让香气四溢。
生态向绿有定力
林芝,在藏语中意为“太阳的宝座”,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边防小镇成长为西藏重要城市,这里四面奇峰环绕,尼洋河从旁流过,按照林芝市城市规划,将建成重要的世界性旅游目的地。如此数十年变迁背后的轨迹与力量,委员们在林芝城市规划馆中找到了答案,一个跨河发展、两翼齐飞,且城市商圈、经济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城市跃然眼前。
在林芝,一个被誉为“西藏桃花第一村”的地方令委员们印象深刻,它叫“嘎拉村”。每年春天,嘎拉村遍野的桃花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这里常住人口仅149人,但年接待游客量高达11万多人次。乘着旅游繁荣的“大船”,原本靠伐木、放牧、种青稞维持生计的村民们,在广东援藏队的帮助下,端起了乡村旅游的“生态碗”。无独有偶,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同样因独特的高原河流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魅力而令人惊叹,周边的村庄也吃上了青山绿水的“生态饭”,2024年接待游客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51万元。
更大的生态布局不只是看得见的绿水青山,还有对“双碳”目标的实际行动。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林芝朗县,委员们看到,光伏矩阵与蓝天绿草相映成趣,牦牛悠然觅食,野生动物自由穿梭,新时代的工业文明与原始生态景象在这里和谐交融。林芝市首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朗县冲康(35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正在为朗县及周边地区输送着稳定的电力供应,目前已经实现从临时接电到永久性全容量并网的转变,实现了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双赢。
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朗县光伏项目是林芝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西藏力量显现。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委员们一致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西藏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地守护好西藏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西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生态财富。(记者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