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龟兹小巷:文化重生的百姓答卷

2025-09-3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大叔好,我又回来啦!”金秋时节,新疆库车市政协委员贺艳再次推开了龟兹小巷一号茶馆那扇熟悉的木门。

“委员你好,快来快来,坐下喝碗茶!”循着脆生生的笑声,茶馆馆主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热气腾腾,茶雾袅袅,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委员您看,现在茶馆的生意多红火,本来我都搬离了老房子,巷子改造后又搬了回来,以后不会再走了。”

伴随着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的念叨,贺艳的思绪也再次被拉到了两年前。

库车古称“龟兹”。坐落在库车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萨克萨克街道的龟兹小巷,是库车老城区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巷之一,也是库车市当红打卡点。而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副模样——路面坑坑洼洼,垃圾乱堆乱放,下水道接二连三地拥堵,很多居民苦不堪言被迫搬离,曾经满是烟火气的巷子只留下破败的冷清。

“虽破败不堪,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萨克萨克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陈江燕告诉记者,2023年春天,街道干部了解到辖区群众的改造意愿后,挨家挨户走访收集了百余条居民建议,最终决定启动龟兹小巷的提质改造工程。

这是一项辖区群众、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共同参与的改造工程。库车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阿不都外力·沙木沙克回忆道,项目改造之初,仅有3万元启动资金,参与改造的也只有100多名基层干部,多数人处于观望状态。“但看到小巷的垃圾一天天被清理、道路一点点变平整、墙面一点点被重新粉刷,越来越多的群众心动了,最终有4000多名居民陆续加入小巷改造工程。”

“但改造工程最艰巨的任务并不是清理垃圾、修补路面,而是拯救那濒临倒塌的老屋。因为这些或土墙开裂、或木梁腐朽、或屋顶露天的老房子,墙里藏着唐代的夯土技法,门上精心绘制了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图案,檐檩上又随处可见万字纹、寿字纹等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雕花,可以说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柱、每一处雕花都是龟兹文化的‘活化石’,又都史证了古龟兹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每次谈及“拯救老屋”行动,贺艳都神采奕奕又饱含深情。

贺艳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出身于”清华大学、在传统遗产保护方面经验丰富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正是龟兹小巷“拯救老屋”行动的技术指导单位。

“老屋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修老屋,是修文化,也是修人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贺艳首先带领团队对当地150余名传统工匠进行了专业化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工匠师傅们了解到,库车的古民居跟故宫的很多建筑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参与的“拯救老屋”行动原来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更让工匠师傅们引以为傲的是,他们不仅因为“拯救老屋”行动增加了收入,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来,这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工匠技术有了机会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着一座座古民居完成修缮对外开放,龟兹小巷曾经浓郁的烟火气又回来了——一座座曾经破败的老屋,成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龟兹文化展示馆”;巷口那面格外引人注目的五颜六色的“陶瓷墙”上所集聚的居民们自发捐出的瓷盘、瓷碗等物品,将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工艺与浓郁的新疆特色图案融在一起,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交融的生动注脚;知名音乐人方锦龙的龟兹国乐名家工作室里,激情与韵味并重的五弦琵琶声时常飘出;就连巷尾的空地上,都办起了“苏巴什佛寺遗址”摄影展,让游客在烟火气里也能触摸到古龟兹的佛国遗韵。

数据更能说明一切。

这条仅1200米长的小巷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接待超百万名游客;商业也从冷冷清清的几家商铺扩展到文创店、咖啡店、民宿等各类业态50余家;很多搬走的居民又联系社区搬回了自己的老房子,在自己家做小生意;而随着街道的大力招商,越来越多的辖区群众实现了就地稳定就业。

“我以前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现在在小巷的古民居咖啡馆上班,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这样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离家近,还能照顾家庭。”谈起如今的生活,辖区居民古丽则巴·尼亚孜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因群众而生,因群众而美,因群众而火。龟兹小巷的新生,是辖区居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脉弦歌不断、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古国远去,历史永存,这里的人们,正在续写新的发展史。(人民政协报报道组)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