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二)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5-09-3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河北省政协:走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发展之路

在华北理工大学技术指导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超重度盐碱荒地上,板蓝根、黄芪、知母、杜仲等30余种中药材实现了85%~96%的高成活率,且在逆境胁迫下促进次生代谢物积累,提高了中药材品质。这是河北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大力发展重度盐碱地中药材种植开展专题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

河北省现有盐碱耕地570多万亩,其中重度盐碱耕地超过10万亩。如何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今年,河北省政协将大力发展重度盐碱地中药材种植列为专题调研课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实施,为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发展道路寻计问策。

“能同时满足耐盐性强与药用标准达标双重要求的优质品种稀缺。”调研组了解到,当前盐碱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中,少数耐盐性强的地方品种,因产量低、抗病性差,无法支撑规模化种植需求,且重度盐碱地改良与中药材适宜性栽培技术的系统性、集成性不足,缺乏覆盖土壤改良、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等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影响中药材品质及技术应用的稳定性、科学性。

盐碱地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需要在政策上形成协同保障机制,产生规模效应。调研组发现,这一产业尚未建立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土壤改良与品种选育、技术推广资金支持分配不平衡,且规划引导不足,对种植基地选址、规模布局缺乏科学统筹,导致种植分散,不易形成机械化耕作、统一采收的规模优势。同时,龙头企业少、区域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了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程。

“打造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生产到市场的闭环支撑体系。”调研组建议,强化创新驱动,在品种选育上,建立“种质资源库﹢高通量筛选﹢田间验证”三级育种体系,挖掘耐盐基因、筛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的品种。在种植研发方面,重点突破重度盐碱地特种改良材料、中药材种业及炮制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立体种植与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种植—加工—废弃物还田的零废弃闭环。另外,推进产学研融合,联合药企开发盐碱地中药材特色提取物与功能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调研组认为,构建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是促进这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议健全协同机制,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盐碱地综合利用整体规划体系,在重点区域布局盐碱地中药产业示范带,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种植装备、加工设备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并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活产业链各主体的发展动力。

“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盐碱地中药材产业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调研组提出,要构建标准体系,明确土壤改良、适宜品种筛选、田间管理等核心标准,从源头上保障药材品质稳定性,并注重区域品牌打造,重点突出盐碱地生态环境下药材有效成分富集的独特优势,构建品牌营销体系,拓展多元市场,延伸价值链条,扩大产业效益。(记者 高新国)

 

海南省政协:擦亮特色高效农业“金字招牌”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其发展一直以来是海南省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2024年12月,第二十七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取得现场订单交易总额超45.8亿元的成绩,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南已经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球化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邢孔梅委员看来,挑战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等方面。她建议制定涵盖全产业链的长远规划和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协调机构,定期沟通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和生产一线的实践;通过建立产学研实验室,促进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郭燕红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海南涉农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面临起步难、持续难、做强难的发展困境。建议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中“工农并举”,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农业企业,大力支持农业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在融资、税收、建设用地“三难”问题上给予支持;组建服务专班,多部门配合,探索建立涉农中小企业申请专精特新培育机制,从政策解读、申报指导、技术扶持等多个层面给予支持。

围绕产业发展统筹力度不强、经营主体分散及实力不强等问题,颜奕嘉委员提出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行动方案,细化深化发展路线图,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利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平台打造国家种业创新策源地,构建以南繁科研为基础、以种业创新为核心、以热带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将制定新一轮17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补链延链、优化升级;加快出台《海南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2025-2035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编制《海南省“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称,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方案》,重点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群体,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聚焦金融扶持、人才支撑、供给保障、融通发展、服务保障等要素资源,加大培育扶持。(记者 陈启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助力设施农业、舍饲圈养提标升级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的民隆黄柿子产业园,一排排拱棚整齐排列,棚里的黄柿子已进入成熟期,金黄的果实缀满枝头,弥漫出一股独特的清香,农户正忙着采收、分拣,一派丰收热闹景象。

这样的生产场景,在巴彦淖尔市有很多,这里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是“塞外粮仓”和全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今年,巴彦淖尔市政协围绕“加快设施农业、舍饲圈养提标升级,推动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建设”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协商。

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忠带领调研组在二道桥镇东方红太阳升田园综合体5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园,看到连片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一位村民正穿梭于番茄间进行日常管护。“今年洪涝风雹灾害严重,幸亏咱们这儿建起了大棚。”他感慨道。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模式,这里的农民将土地流转后又在园区打工,年收入超6万元。设施农业不仅抵御了自然灾害风险,让农民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新的增收渠道,也让乡村振兴的根基在群众的获得感中愈发牢固。

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一组的内蒙古星连心牧业项目现场,一栋栋标准化羊舍已雏形初现,工人们争分夺秒加紧施工。该养殖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80亩,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羊能力将提升至15万只,同时可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

看到成绩的同时,全市设施农业和舍饲圈养的短板和弱项也逐渐清晰。“设施农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舍饲圈养受市场波动冲击明显”“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经营主体资金压力较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闭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合理确定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改造老旧温室、标准化圈舍建设、肉牛肉羊出栏补贴等项目的数量门槛。”市政协委员、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白莉建议。

“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延伸服务环节,提供代种代养、水肥一体化、疫病防控、市场信息等服务。”市政协委员、农牧业局副局长白永明建议。

“集中攻关品种培育、技术优化、设备升级、设施强化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康振祥建议。

每到一处,调研组就地开展“微座谈”,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经营主体、基层干部、农牧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同时,为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8月末,市政协副主席张秀文带领调研组赴锡林郭勒盟、陕西榆林等地考察学习,吸收和借鉴各地做法和典型经验,进一步开阔了思路、充实了建议。

从“大田种植”到“智能温室”,从“分散养殖”到“智慧牧场”,黄河“几字弯”正崛起一条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高效农牧业产业带。“下一步,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凝聚各方合力,补齐短板,放大优势,让这片沃土焕发更强动能。”市政协主席贺连辉说。(陈改雁 刘建慧)

 

上海崇明区政协: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政能量”

上海市崇明区政协委员以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为实践平台,紧扣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目标,有效打通了政协协商服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为本地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政能量”。

农业带建设初期,组织化程度低、资源分散。汤磊委员在调研时精准识别出这一堵点,随即提出“尽快组建产业带党组织,以党建引领整合分散资源”的建议。

区政协将此建议列为重点协商议题,通过充分沟通、凝聚共识,由中兴镇党委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兴陈滧农业带党支部”成立。同时,打造了集政策咨询、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创荟客厅”党群服务站,为沿线经营主体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党支部建立了“农业发展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龙头企业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发展大计。这一平台不仅成为信息互通、政策落地的枢纽,更促成了绿岛田园、万禾、霁雨等设施菜田项目联动,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发芹菜产业链,成功打响“中兴芹菜”品牌,推动中兴镇从“花菜之乡”向“芹菜小镇”转型。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引擎。区政协委员、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结合自身实践,在今年年初的区政协全会上提交了《关于数智化赋能打造农业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提出“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高层次数智化人才、推动农业产业数智化转型”。

黄震领衔的万禾是科技兴农的生动“样板”。通过农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让网友实时见证蔬菜生长、让都市家庭通过手机就能当上农场主;研发的“羊脸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羊的面部特征,能监测体温、预警难产,甚至识别流涕等病症……

新农人们兴致勃勃地表示:“我们能不能也‘复刻’这个样板。”大半年过去了,在农业带北部田园综合体——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里:智能环控技术让“南果北移、北果南下”从愿景变为现实,后续将融合农文旅,打造集科技展示、互动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智慧农业体验场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关键在于贯通链条、提升价值。在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上举行的协商活动中,区政协副主席瞿英提出:“加强产业链建设,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

委员企业当场响应。区政协委员、优农三兄弟(上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表示:“优农三兄弟作为龙头企业,有社会责任参与其中。”

在政企协同下,农业带南部的优农三兄弟蔬菜分拣中心打通了种植采摘、收购分拣、包装冷藏、运输销售全环节,构建起对接市区高品质绿色蔬菜“一小时供应圈”。同时,实施“数商兴农”,通过直播、新零售等模式,有效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并带动本地农民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就业增收。(钱绍明 记者 顾意亮)

 

江西吉安市政协:优质农产品“叫得响”又“卖得好”

“井冈山大米”的明星品种“井冈香粘”斩获“全国食味品鉴金奖”,吸引北上广深注重健康饮食的群体定期回购;泰和乌鸡在“井冈山”品牌赋能后,向香港高端市场年供应量突破90吨;深加工而成的井冈蜜柚汁跻身“米其林”“黑珍珠”等高端餐厅的爆款饮品之列……去年,“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120亿元,带动授权农产品平均溢价超20%,带动发展井冈蜜柚、井冈大米、有机茶叶等富民产业面积超800万亩,助推产区农户亩均收入提升20%以上。

这是江西省吉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井冈山”引爆农产品消费新需求的鲜活写照,也是吉安市政协助推农业“三化”提升攻坚战、做强农业产业的生动缩影。

“叫响一个品牌,能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经济。”今年初,市政协将“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助力乡村振兴”议题列入2025年度协商计划,助力进一步擦亮“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块“金招牌”,持续赋能吉安农业高质量发展。

吉安市是全省粮食主产区,素有“赣中粮仓”的美誉,每年调出粮食3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品牌,是价值力,更是竞争力。”王志宏委员建议,依托“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大、辨识度高、自带流量的优势,对外积极招引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等稻米产业化头部企业,对内重点培育金佳、金田、一江秋等本土大米加工明星企业,打造吉安稻米产业新引擎。同时,引导企业致力于稻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通过米粉、米线、稻米油、重组米等产业化,延伸产业链;通过谷壳谷糠及秸秆的综合利用,开发新赛道,不断提高水稻生产的综合附加值。

优质农产品不但要“叫得响”“拿得出”,还得“卖得好”。“虽然吉安市优质农产品众多,但进入大湾区市场的却寥寥无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负责人李岩芳常委在走访多家大湾区供应链企业后找到了答案,“他们需要的是稳定供应、标准统一、可追溯的农产品,单靠几家合作社零散供货,无法满足长期采购需求。”她建议,“从‘生产端’向‘供应链’转变,整合全域资源,重点打造集冷链物流、品控标准、品牌营销、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全要素‘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吉安市各县(市、区)通过建设直播经济基地,把本地特色农产品带进直播间,通过“直播﹢地标产品”模式,打开了“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新思路。“直播带货人才较为缺乏、直播货品难以稳定供应等短板仍存在。”王传顺委员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建议,在本地院校设置和优化直播电商相关专业,从源头培养主播、助播、场控、运营、售后等直播电商人才,为农村地区主播提供专业化培训,扶持培育一批网红民间主播。同时,完善引才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主播,开发多种农产品直播赛道,通过“知识带货”“文旅直播”等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消费模式。(王磊 李尚宇)

 

江苏扬州宝应县政协:助力培育“新农人” 共同实现“兴农梦”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宝应湖”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在江苏省宝应县大闸蟹养殖基地,除了忙碌的蟹农,还有县政协副主席吴霆的身影。作为一名水产学博士和大闸蟹养殖专家,吴霆长年向蟹农们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既发挥了个人的专业优势,也履行了政协委员服务为民的职责。

“近年来,我们帮助指导一批养殖户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蟹塘、鱼塘、甲鱼塘、龙虾塘,实时监测水质、水温、溶氧量等数据,全方位感知、精准化管控、规范化管理,有效化解了养殖风险,实现了增产增收。”吴霆长期通过传播新理念、推广新技术,助力培育了一批水产养殖领域的“新农人”。

培育“新农人”,不仅是吴霆个人的履职举措,也是宝应县政协关注的重点工作。“宝应是农业大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政协履职的热门议题,这两年,委员们聚焦‘新农人’培育工作,通过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形成调研报告等形式,提出了50多条建议,其中多条被县委、县政府采纳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县政协农业农村和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朱洪敢介绍说。

在今年6月9日的县政协主席会议上,与会委员和部门负责人、“新农人”代表共同围绕“加快培育‘新农人’,打造乡村新业态”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农产品电商直播是‘新农人’集聚的重要领域,建议加强电商直播培训,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带货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县黑菜、慈姑、荷藕制品等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大市场。”宝应县安宜镇南闸村党总支书记陈晨提出建议。

“陈晨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协的高度重视,我们走访调研了县内多家农产品直播企业,赴外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形成了《关于加快我县电商直播基地建设的建议》报送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副主席曹惊雷介绍说。在县政协的推动下,6月16日,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职教集团联合举办了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班,100多名村干部、返乡青年、直播“网红”参加了培训。

县政协委员、宝应三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国俊长期致力于“新农人”的培育工作,他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30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4万人次,涌现了一大批本土化、特色化的“新农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建议要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学会使用智能农机装备,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近年来,贾国俊坚持将本职工作和履职相结合,时常带着最新的农机装备来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机手培训指导、智能农机推广等活动,让一批“新农人”掌握了“新农具”。

县政协主席顾锡芳表示,将继续关注全县“新农人”的成长和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共同实现“兴农梦”。(通讯员 盛家才 许钧轶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