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具有复杂的区位条件、多样的民族结构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百川归海,华夏同根。5000年中华文明史见证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中华文化,也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形成了唇齿相依、融合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奏响了民族奋进之歌。党中央始终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发展,情系各族人民,立足战略全局为边疆谋篇布局,把脉定向,倾注了大量心血。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万里边陲展现新颜。边疆各族儿女在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70多年新中国繁荣发展中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生动现实。边疆各族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迈步新的征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和把握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好共有精神家园。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勇毅前行。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讲好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讲好边疆地区兴边富民、繁荣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凝聚起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磅礴力量。
以文化认同培固民族团结之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革故鼎新、勇于发明的伟大创造精神,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向往美好、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共同创造了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中华文化。这些伟大精神、灿烂文化贯穿古今、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涵。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伴随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根本之要在于增强文化认同。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整合和凝聚各民族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力量,让中华民族文化更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守正创新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实践领域,成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在城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边疆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际行动。加强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可感可触、可亲可及。加强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吹拂边疆大地,润泽人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帮助“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爱国之心、爱国之志根植于孩子心灵深处。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智慧力量,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让中华文化更加生动鲜活、生生不息,以新时代的文化新辉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文物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科学运用好历史文物、文化遗址,让文物“活”起来,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引发情感共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更深层次延伸拓展。大力繁荣各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铸就新辉煌。在边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加强边疆基层治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凝聚精神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治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利用不够有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不高等短板。加快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建设,是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质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边境地区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边境口岸和边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加快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落实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积极开展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边境实际,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持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表达,鲜活生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白婧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云南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