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推动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5-09-3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生态文化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底,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总和,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以生态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根本性转变。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精华、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一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固本节用”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彼此间共生共荣,倡导顺应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今天我们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二是具有宏观系统性。生态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合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也不是关注一时一地的生态状况,而是实现长远的、全局的生态系统平衡。三是具有现实指导性。生态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指导意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到马克思主义“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生态观,再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对规范人类生产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四是具有时代创新性。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内核的生态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识,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更催生了多元智慧的生态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独具特色、丰富深邃的生态文化内涵。

一是敬畏万物的生命理念。中华民族将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将特定的森林、山岭、水源、古树等加以崇拜和保护,萌生了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追寻,构建了万物生命“相合相安”的生态伦理观,形成了“万类有命、万命同尊”“生命同源、生命平等”的共同认知。比如,贵州岜沙苗寨的“树葬文化”,父母会在林地为每个婴儿种下“生命树”,寓意着生命的开始;而当他生命终结,他的生命树会被砍下成为他的棺木,上面会再种一棵“常青树”,代表生命的延续,这种不立墓碑不占地的树葬传统,形成了“人融于林、林护于人”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是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秉持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能过度干预和破坏平衡。比如,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瑰宝之一,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常见的假山、水池、花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通过人工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三是互利共生的生态准则。生态共生共荣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农耕文化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的生态文化。比如,贵州从江县的侗族先民从动植物习性中获取灵感,形成了传承1400多年的“稻鱼鸭共生”的农耕生态系统,形成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食物链、生态链,在空间上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在时间上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在效果上无肥无药,土地得到了保护,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提升。

四是因势利导的生态技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创造出了独特的生态饮食文化,形成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风味多样性,四季有别的饮食调配,讲究美感和注重情趣的烹饪艺术,以及食医结合的健康理念。比如,贵州苗族、侗族以酸代盐制作红酸汤、白酸汤,布依族、水族制作虾酸、盐酸菜等,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的生态食品。同时,贵州人民利用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自然环境,创造了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

五是与时俱进的生态转化。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充分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服务业,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服务业品牌,让群众在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中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物质富裕、精神富足中认同生态文化价值。比如,贵州黔西南州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96.93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渠道。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深刻认识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着力推动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团结引导各族各界人士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要深化理论阐释。加强对生态文化形成、演化的研究和价值阐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贯通研究,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合研究,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演变历史、重要流域与区域的传统生态文化、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和农业生产生活文化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挖掘生态文化的现实价值和人文精神,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要探索转化路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生态文化品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予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让游客不仅领略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围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生态文化价值转化开展持续性调研和协商,推动以自然保护地、河流流域、农业文化遗产等为重点的生态价值转化试点,探索“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组织引导文化学者开展生态文化采风创作,形成更多反映生态文化的文艺作品,推动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推动生态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讲好中国生态文化的历史故事、人文故事、实践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要推动成果集成。聚焦“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两山”转化途径、绿色低碳转型等生态文明领域重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协商议政,向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推动建言资政成果转化为推进“十五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政策、措施,以“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助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作者赵永清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主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