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必然路径。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履责于行,为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
——编者
陕西省政协:勾勒乡村振兴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因地制宜培育现代特色农业,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苹果、猕猴桃、羊奶产量居全国第一,8条省级农业重点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带动发展26条市级超百亿元、131条县级超10亿元的产业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取得这些亮眼成绩的基础上,农业农村发展如何继续发力?日前,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十五五”时期,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链一体化、城乡要素一体化、产教融合一体化、数字治理一体化、人才引育一体化”的思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让陕西的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调研组建议,实施高水平“三秦粮仓”建设工程。开展陕西省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高质量编制粮食产业发展功能区划方案。重点推进关中小麦玉米第一粮仓建设,超前谋划布局陕北、渭北黄土高原后备粮仓建设工程和陕南秦巴山区特色粮油与生态绿色融合建设工程。
调研组认为,要实施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工程。推进种业振兴,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数字种质库”建设,打造“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推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进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重点破解土壤退化瓶颈,实现藏粮于地,布局智慧耕地监测网络,构建全省耕地健康“一张图”。推进旱作节水科技攻坚,建设智能水网系统工程,推动革命性节水技术应用,在陕北推广光伏驱动根际微灌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构建,加快三产融合,开展智慧农场集群建设,在关中平原打造无人农场样板区,在陕南山区发展立体感知茶园、稻田,不断培育形成农业新业态。
此外,要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升级工程。建议发挥区校融合机制优势,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省农业科学院﹢10个市级农科院”的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以大学科技园为关键节点的成果转化中心,构建旱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科技商学院,培养懂技术、懂资本、懂管理、懂市场、懂生态的“五懂”新型职业农民。把农业数据银行建设纳入省级数字基建工程序列,打造陕西省智能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管理平台,提升科技推广示范效能。
调研组提到“实施农民增收工程”。重点围绕苹果、奶山羊、陕北小杂粮、设施农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形态,打造产业发展品牌,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加快摸清空心村、乡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校舍、四荒地等土地资源要素、文旅要素,建立乡村闲置土地资源清单和信息平台,探索乡村闲置资源入市机制和路径,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记者 路强)
天津市政协:从“会种地”转向“慧种地”
“种业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创新融合仍存在堵点,‘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尚需健全……”在天津市政协近日召开的“健全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金田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攻关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布局“分子设计育种﹢智能育种”平台,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新型科企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天津市政协今年将“健全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列入重点协商计划,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深入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等涉农区调研天津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武清小浆果科技小院等,围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系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度融合的特点。委员们调研了解到,目前,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但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低碳农业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仍需突破。
“黄瓜、粳稻、菜花、强筋小麦等虽具种业优势,但因栽培技术、产品分级等缺乏统一管理和标准,特别是缺乏产业强镇(村)带动,导致种业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现有相关科技型农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能力不强,‘无人化’农场在大田作物、渔业养殖等领域应用场景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
针对了解到的问题,委员们建议,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企业(市场)出题、科研单位答题、政府引导评题”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要支持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小院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结对入驻机制,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倒逼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接轨。”调研组认为,要设立特色种业攻关专项,加强基因测序编辑、抗逆品种迭代、分子育种研发,提升耐低温、耐盐碱、耐弱光、抗病虫害等基因挖掘水平,力争“十五五”在特色种业上取得突破,展现好天津“小农业、大种业”的应有特色。
如何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委员们建议,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新一代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进重点领域信息技术集成落地。在各涉农区布局推进智慧大田、智慧设施、智慧畜禽、智慧渔业建设,加速智能农机推广普及,实现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型。(记者 张原 李宁馨)
福建省政协:特色农业离不开科技“加持”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一山连着一山,满眼都是绿色,手里攥着全国最“绿”这张生态名片,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预计‘十四五’确定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可如期完成。”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明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年来,从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农业界别热议现场,到省政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专题协商会现场,再到省政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民主监督课题调研现场……省政协委员持续聚焦“三农”,为数智化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福建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着力把农业优势做得更优、亮点做得更亮,让更多地方“小特产”成为强县兴业富民的“大产业”。据统计,全省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其中国家级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其中国家级7个;农业产业强镇108个、其中国家级65个。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2532个。
“农业要有特色,关键在于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在省政协委员谢光球看来,要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打响“福农优品”品牌,加快形成更多特色农业产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
目前,福建全省农业科技攻关扎实推进,已组织实施56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提升福建“农业云”平台功能,一批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育成138个农业新品种,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对此,省政协委员黄海提出,要持续加大支农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在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方面,大力助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平台建设,助力培育更多乡村产业新业态,坚定不移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进全省数智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数智化现代农业发展,关键还在人。省政协常委董良瀚认为,要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将现代农业理念和创新技术带入乡村,增强农业现代化的智能驱动力。同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更多掌握高科技技术的农业专才,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记者 王惠兵)
广州市政协:技术落“地” 农品开“花”
农业农村科学院研发的翠玉4号“水果节瓜”成为市场新宠、近7000亩蓝莓基地借助智控技术实现精准种植、17层高楼的猪舍开展了立体化全产业链生猪养殖……近年来,科技创新正在驱动广州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7月,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围绕“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议题展开讨论。其中,如何以“科技赋能农业”成为政协委员、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要让广州农产品真正出圈,科技得打头阵。”市政协委员黄诗然建议从3个发力点着手:加大投入破难题,聚焦都市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育种,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争取培育出更多像水果节瓜那样的标杆性成果。产业科技手牵手,建立起农企与研发机构直接对话的机制,确保实验室的成果能够精准对接企业,实现产业化。攥紧拳头搞攻关,整合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力量,通过重大项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联合突破。
如何让科技落地,落到田地里,为农户所用?市政协委员付伟认为,需要搭建一个大而强、新而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他表示,要坚持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公益性和商业性相辅相成,推动好品种、好技术、好药肥、好装备真正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还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依托广州农博士、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平台、机制,为农户提供及时、管用的农业技术指导,还可以通过选树科技应用示范户,带动更多农户应用新技术。
对于农民担心的科技装备价格高、用不起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冯冠杰则建议,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规模化专业化降低先进装备应用成本。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租赁补贴资金,大力推广智能装备共享服务,对种植户租赁智能农机具给予一定比例的费用减免,降低使用门槛。加强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适配各类农产品特点的小型化、低成本智能装备,提高科技应用的性价比。
科技赋能农业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也体现在流通环节。市政协委员张丽华建议建好“智能大仓库”,把智能分拣、打包、冷藏保鲜、检测、仓储、信息、交易、冷链运输等功能整合起来;打造“数据大脑”,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数据平台,用以精准匹配买卖、预警价格、预测需求、分析损耗;推广“数字订单农业”,打通线上线下的智慧销售平台。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赞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重斌表示,将瞄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集中精力做好“技术变产业”“手机变农具”“知识变财富”3件事。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彦川也表示,要将科技深度融入农产品流通的“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从数字化流通、科技赋能、产销对接等环节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度应用。(记者 揭春雁 通讯员 曾健萍)
重庆江津区政协:智慧“铁牛”越过山丘
秋分时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区无人化智慧农场——江小白未来农场里,一名农机手站在田埂上,用指尖在智能终端屏幕上一划,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预设的路线驶入高粱地,不到一个小时,便将5亩高粱收割完成……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过去的人拉牛耕情景早已不再。这幅智慧新农景的背后,有着区政协的着墨添彩。
作为农业大区,江津区农业产值常年位居全市首位。然而,由于全区78%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田块细碎、坡度陡峭的地形依然制约着农业生产。如何打破“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传统农耕困境,一直是区政协委员们履职关注的重点。
丘陵山地宜机化,是江津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跨越的第一个“山丘”。
张波委员在提案《关于推进丘陵山区智慧农机发展的建议》中呼吁,推进土地宜机化,对农田地块实施“小并大、弯变直、短并长、陡变缓”和互联互通,解决无人化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黄国勇委员积极协调企业、镇村,通过“院坝协商会”宣传解读土地流转政策、农田宜机化改造方式;唐鹏飞委员带领研究团队在江小白未来农场实现重庆首次高粱种植机械化作业……委员的建议和行动,助推黄庄村逐步构建起智慧农机应用场景,打造了高粱、油菜机械化生产无人作业示范农场。
山地农机智能化,是需要跨越的第二个“山丘”。
围绕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民革界委员提出培育重点农机装备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议;聚焦推进农机宜地化、土地宜机化、服务社会化,中共、无党派界委员建议构建“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农机企业﹢推广机构﹢应用主体”五位一体的研发创新机制,共建“丘陵山区智慧农机研发创新平台”。为此,区农业农村委给出针对性答复:增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首席专家,筹建农机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并发挥好龙头企业作用,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如今,全国首个山地丘陵农机智造产业园已落地江津,区内农机装备产业领军企业探索对中小型农机进行智慧升级,农机出厂便可自动适应无人化农场模式。江小白未来农场利用北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产业数字地图,融合智能农业模型、无人化农机作业等现代理念和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和无人化。
在这一模式下,如何培育“智慧新农人”,成为需要跨越的第三个“山丘”。
9月18日,区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协商,提出了推行“技术迭代工作坊”,推动青年人才下沉实践,开展专业适配培训,建立响应式专家调度机制,推动技术普惠与就地转化等建议。
据了解,近年来区政协已多次通过专题协商会议、提案督办等方式重点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助推江津在建设全国首个丘陵山区无人化智慧农场的道路上先行先试,为丘陵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刘朦濛 凌云)
浙江嘉兴平湖市政协:“低空﹢农业”挑起农垦“大梁”
低空经济作为极具潜力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无人机技术、智慧农业、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是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去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此为契机,平湖市政协将“拓展农业领域低空经济 助力乡村‘振翅高飞’”作为重点履职课题,通过广调研、深协商、细落实持续助推,为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现阶段农用无人机飞手紧缺,农业低空经济存在‘起飞难’问题。”“农村5G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影响农业航空数据传输应用。”前期调研中,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走进本地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农用无人机服务行业,系统梳理出当前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应用场景不丰富、人才队伍不稳定、基础建设不完善、要素保障不充分4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
专业飞手哪里来?配套设施怎么建?应用场景如何拓展?带着一系列问题,市政协召开“进一步推动‘低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界别联组协商会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活动。
“在人才支撑上,可吸引年轻人投入农用无人机领域,既当作兴趣爱好,又当作一门职业来发展,把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培养起来。”
“加强交通、发改、经信、电力等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统一的农业航空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机巢、起降平台和智能监测点。”
“制定完善的农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面向农用无人机领域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丰富‘低空﹢农业生产’‘低空﹢农业测绘’‘低空﹢农村物流’‘低空﹢农村治理’等多维应用场景,探索农业领域低空飞行、低空旅游等可行性。”
协商现场,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门、生产经营主体、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企业等多方互动,围绕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培养、重视数据资产、增加金融扶持、强化风险防范、制定应急预案等多个方面协商建言。
通过政协搭台、委员助力和提案推动,今年以来,平湖市新增培育农业领域执证飞手350余人,在嘉兴全市范围内实现农业作业领域首次农用无人机规模化应用,农用无人机保有量、作业面积均位居嘉兴市首位。农用无人机年飞行时长超8万小时,年服务规模超2000万元,作业领域覆盖农田巡查、农情监测、农业统计、肥料播撒、种子播种、低空物流等多环节全链条,其中低空农业统计服务覆盖嘉兴市全域并扩展至浙江省11个地级市132个村。
从农业种植到监测巡查再到农村物流等多个领域,平湖市政协围绕“低空﹢农业”持续探索低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路径。(通讯员 潘跃健 记者 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