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解决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深层次问题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新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锚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保障,而依法治疆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长效基石。为此,新疆坚持“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联动的民族工作治理构架;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法规;制定新疆特色产业发展条例;出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出台保障各族群众全方位互嵌互融社会空间的法律法规;出台符合新疆特殊地理格局与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等。这些全方位多领域的举措,不断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种风险隐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增进各族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为此,新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升级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集群”整体效应突出:成为“国家粮仓”,旅游热度跃居全国第二,基础设施实现了“十网畅联”,智算、风电、光伏等实现“行业领跑”,新疆成为连接中国与亚洲、欧洲的枢纽,天山南北绘就了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图景。这些紧贴民生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强化了“新疆发展离不开全国支持,全国发展需要新疆贡献”的共识,从根本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深层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为了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就要以文化润疆为指引,不断充实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新疆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不断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例如,被誉为“南疆歌者”的鞠利的《序曲》《在新疆长大》等小说,挖掘新疆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真善美,成为了解当代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基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窗口。另外,通过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对外开放相互赋能,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新疆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方式。
二是弘扬革命文化。新疆革命文化主要有屯垦戍边文化、兵团军垦文化、近代革命解放文化、民族团结文化。新疆深度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系统推进新疆革命文化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全疆红色资源协调互补发展的良性态势。另外,文艺作品赋能革命文化,文学作品《蛟龙出天山》、舞台剧《苹果红了》、影视剧《天山之子张仲瀚》等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新时期展现新疆革命文化的精品力作。新疆多维的革命文化资源和作品,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实践维度。
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脉广阔的载体,新疆大地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在新疆的历史积淀和见证。这些文化根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资源和养分。例如,《昆仑之约》《千回西域》《五星出东方》等剧目,深度挖掘新疆古籍文献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素材,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根脉的典范载体。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培根铸魂的教育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人,关键在教育。
新疆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全疆中小学统一使用《可爱的中国》《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全疆大学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大学语文》近日在新疆启用。教材的正本清源,是新疆对各族青少年培根铸魂的有力举措,也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效。学校是民族团结的主阵地,为此,新疆进一步深化疆内与疆外、南疆与北疆、兵团与地方学校的结对共建力度,常态化开展混班混宿、“三进两联一交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大了各族师生民族团结的覆盖面,健全了构建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
新疆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新疆为了抓好这一基础性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娃娃抓起,对中小学教师实行二级乙等上岗制,积极探索对不同人群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分类考核工作,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大型语料库和智能化建设力度。2018年9月,全疆中小学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100%全覆盖。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方位互嵌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为了创造新疆各族群众交错杂居、团结融合的社会条件,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扩大空间互嵌。空间互嵌是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前提,是促进各族群众安居融居的自然条件,是实现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和心理互嵌的重要基础。为了打破交往壁垒,新疆不断建设空间互嵌社区。特别是根据《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制度性文件,新疆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人才引进、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各民族空间嵌入,促进疆内外各族群众在新疆安家落户。
二是持续深化文化互嵌。文化互嵌是构筑新疆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民族间心灵相通的过程与和谐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了深化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新疆坚持将文化互嵌全面融入各族百姓日常生活中。例如,民族交融社区人口聚集度不断提高;深刻蕴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成为中外游客的聚集打卡地;二道桥历史文化街区、喀什古城景区等成为讲好新疆文化互嵌故事的着力点;各族群众欢聚公园相互学习歌舞,已经成为新疆各族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一种常态。
三是持续推进经济互嵌。经济互嵌是加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密度的最好方式,是夯实各民族物质基础的重要抓手。为了进一步巩固各族群众互惠互助的共生关系,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将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互嵌形成有机统一体。例如,产业园、商铺、文旅产业中不同民族相互“传帮带”、结“亲戚”,边民互市中各族居民积极入驻,成为新疆多民族经济互嵌的生动注脚。
四是持续推进社会互嵌。社会互嵌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各民族共建新疆主人翁意识的主要途径。为此,要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例如,各民族参与的“百家宴”“邻里节”等活动强化了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各社区创设的“一站式创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等公益咨询服务,增强了共同体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多措并举的社会互嵌,新疆社会大局实现由乱到稳、由稳向治的历史性转变。
五是持续推进心理互嵌。心理互嵌交融是全方位嵌入的最终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核心。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新疆广泛开展社区心理互嵌活动。例如,“石榴籽服务队”“邻里连心”“小小石榴籽书信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就是各民族心理互嵌落地生根的典型案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疆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是坚定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的重大认识问题,是关系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以上五个方面工作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局活。因此,为了谱写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就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抓住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天山南北的壮阔实践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持续彰显伟力,也将不断丰富发展。
(作者系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