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提案摘编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2025-09-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民建界别小组:提升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案由: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重建价值链,在此背景下,部分发达省份产业转出呈现新趋势,但西部地区产业转入面临能力不足的情况。

建议:一、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一是编制承接产业链转移图谱。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和市场调查研究,会同各产业中的龙头和骨干企业,研究产业链补链、强链和延链的关键技术和支撑项目,形成重点产业链图谱和行动方案。二是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库,筛选和设立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具有对重点产业补缺、升级、拉长功能的项目库,确保推出项目可谈判、可推进、有吸引力。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以产业招商为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构建服务导向型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新体系。一是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和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体作用,提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之间适配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二是推动社会力量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共同参与和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社会化平台。三是实施精准转移、产业链转移、业态转移,更加注重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实际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

三、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形成承接产业转移投资政策新范式。一是健全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工作体系,实施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建立相应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服务激励考核机制。二是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园区根据条件以园中园方式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强化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和标准厂房建设,制定利用标准厂房和土地差别化租赁政策促进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推动各园区搭建产业联盟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契约精神,依法办事,突出合同管理,强化落地服务,提升政府部门的诚信度。加大金融领域创新力度,优化信贷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

九三学社中央:在“三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 遏制农田沙尘释放

案由: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近两年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实行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三北”地区一个重要沙尘源是冬春季节裸露农田的风蚀。“三北”地区现有农田约4.5亿亩,超过天然荒漠的1/4,长期以来存在产量低、耗水大、污染重、易起尘等问题。通过荒漠化防治可有效减轻沙化土地沙尘释放,但农田风蚀沙尘释放在现有耕作制度下很难减轻。“三北”沙尘问题,看似在沙,实则在田和水,根子在管理。

建议: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即留茬秸秆覆盖还田,采取免耕种植措施,促进防风蚀水蚀、保墒、防起尘。将保护性耕作作为未来沙源区重要农田耕作制度统筹安排。尽快采取应急措施减少裸露农田面积,减轻春季北方大规模沙尘暴的危害。安排研发、示范、应用一批应急技术进行科技支撑。

二、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生态用水指标。优化调整“三北”地区水资源分配制度,适度增加林草生态用水指标,推动“数字治水”。大力推广甘宁青数字治水节水灌溉示范区“水联网﹢节水灌溉﹢智能取水”经验做法,推动“三北”地区实现生态用水、生态用地、植被规模“最佳配置”。

三、推动沙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三北”地区农业与光伏—风电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基于新能源的设施农业、植物工厂、光合工程等新业态,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兴特色农业生产模式。继续推进“三北”地区种植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砂基材料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等基础上,启动风光电协同工厂化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项目。通过以水定地推进土地和水资源协同管理与集约利用,做到富民、控沙尘、保生态的统一协调。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