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向清白处蛙泳。想象太阳。由温热的礁,凫回我的踝骨’‘向蔚蓝深处滑去。幻想月光。从冷寂的沙砾,漫回海平线’‘在字句间隙潜行。看见水母。驮着磷火,游进雾状的年岁’……大家猜猜,这三首诗歌中,哪一首是人类创作的?”
近日,在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全国政协委员寇纲从一场趣味十足的“诗歌鉴别”互动切入,为现场200多名师生带来《AI世界的“大脑”与“手脚”》人工智能科普讲座。这场讲座,正是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一场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巧喻拆解AI难点
“三首诗歌中,第一首出自人类之手,后两首均由AI生成。”待学生们举手投票完毕,寇纲揭晓答案的同时,顺势揭开了人工智能内容创作能力的“神秘面纱”。
这场面向中学生的科普讲座,贯穿着“把复杂原理讲简单”的巧思。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寇纲避开晦涩的学术术语,采用鲜活的隐喻,降低了学生理解技术原理的门槛。
为了让“智能体”的应用逻辑更易理解,寇纲以生活中常见的“倒车入库”为场景,给每位学生分发印有“高清摄像头”“超声波雷达”“轨迹规划算法”等选项的不干胶贴纸,让大家分组粘贴“感知—规划—行动”三个环节对应的系统。“感知阶段要靠‘眼睛’和‘耳朵’,所以贴摄像头和雷达;规划阶段得算距离、定路线,就得靠算法……”初三年级的杨欣怡一边粘贴贴纸,一边和同学讨论,“原来汽车自动倒车背后,藏着这么多AI智慧。”
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到2022年ChatGPT掀起的智能浪潮;从AlphaGo击败围棋冠军的里程碑,到国内文心一言、豆包等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寇纲用一个个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案例,串联起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
互动点燃科学梦
“既然AI能模拟人类神经网络,那能模拟动物神经网络,让我们和动物对话吗?”讲座的提问环节,初三(一)班的胡凌瑞提出的问题引发全场关注。
对于这个问题,寇纲没有直接给出“能”或“不能”的答案,而是从“数据量”和“参数量”两个维度耐心解答:“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规模定律’,模型的数据量和参数量越大,性能往往越好。目前我们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动物神经网络数据,就像盖房子缺了足够的砖;而且动物神经网络的参数量和特性,与当前AI大模型差异很大,很难直接套用现有技术。但随着科技发展,未来或许有新的突破。”
这场对话,让胡凌瑞对AI的兴趣大增:“寇委员不仅解答了我的疑问,还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动手实践,这让我觉得AI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而是可以试着去触碰、去探索的领域。”
讲座尾声的“态度罗盘”互动更具深意:寇纲让学生们用指针贴纸,在“人工智能是友好的伙伴还是冰冷的机器”“对拥有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充满担忧还是希望”等四个问题的刻度盘上标记态度。“我觉得AI是好伙伴,但要守好边界,不能让它监控我们的课堂。”“我期待未来AI能帮我们解决更多难题,但也要学会辨别它生成的虚假信息。”
学生们的分享,展现出对人工智能的理性思考。寇纲对此十分欣慰:“比起让大家记住知识点,我更希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既拥抱技术,又懂得驾驭技术。”
履职助力基层科教
“开展科普进县城、乡村校园,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为基层学校的青少年播下科学的种子。”寇纲坦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此次履职活动既是响应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为民”的号召,也是践行“科技自立自强要从娃娃抓起”的责任。
为了让这场讲座既贴近基层中小学生认知,又展现科技发展前沿,寇纲提前调研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AI认知水平,反复打磨案例:将文言文翻译、考点梳理等学习场景融入AI应用演示;在互动环节设计上,兼顾“动手参与”与“深度思考”,让学生在“玩”与“思”中理解AI。
近年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积极引导激励委员把履职与专业所长相结合,更加注重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组织委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更好地了解民意、服务民生。专委会以多元履职架起联系群众的桥梁,推动委员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既回应基层所需所盼,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政协智慧与力量。
“通过这场讲座,我能够看到基层学校的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与思考,也直观了解到县城、乡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际情况。这些鲜活素材,能让我后续的提案和建议更贴合基层需求、更具现实针对性,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寇纲坦言,政协委员履职当扎根一线,既要把前沿科技的火种播撒在青少年心间,更要把基层的心声与期盼带上来——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让民生服务更暖人心。(见习记者 曾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