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AI浪潮之下的教师教育之思——“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侧记

2025-09-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论坛现场 (民进中央供图)

点亮手机屏幕、轻触电脑鼠标,如今人们获取各类AI工具越来越方便快捷。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知识的“触手可及”,为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在“人机共教”的时代,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坚守教育初心,发挥育人优势,成为教育变革中绕不开的关键命题。

9月上旬,由民进中央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民进云南省委会承办的“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3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理论建构与培育实践、教师发展数智化评价与决策支持、智能时代边疆地区教师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AI重新定义教师

“去年,AI大模型挑战上海高考,数学最高仅75分(满分150分),而今年8月,7家大模型再战全国高考数学新一卷,最高分已达145分。这些突破意味着在传统文理科领域,绝大多数依赖脑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将被颠覆,那么AI时代人类什么能力最宝贵?”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用一组数据引出了对AI关乎人类命运并给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的思考。

王珏提出,未来教育的核心应转向培养AI难以替代的能力:一是实践力,即动手操作与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二是情感力,包括人类自身的情感体验、社会交往能力与对学习的情感投入;三是高阶思维能力,如提问力、洞察力、批判性判断、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AI如何推动教育整体变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指出,“生产力革命必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造成社会分工的重构,也带来教育内容的颠覆性变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教育。”他认为,应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从与机器比拼记忆和计算,转向开发人类独有的、与AI互补的高阶智能。在警惕AI“黑箱”的同时,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增强技术在场景化、沉浸式教学中的使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教学实践中,AI能够取代教师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徐晓东举了一个现实例子: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使用智能导学系统学习三位数减法,在被纠错后,又连续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才明白因“借位”产生的困惑。“这证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重构教师的专业学习,要坚持教师教育是主体,人工智能是辅具,二者的融合关键在于‘用在恰当之处’,谨防教师长期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的‘认知依赖’,最终造成教师专业能力的‘空心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表示,随着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试想,若老师用AI布置作业、学生用AI写作业、老师再用AI批改作业,整个过程就没有人的参与——这是当下我们最需规避的问题。从国际及国内发布的相关文件来看,专门针对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原则仍然缺失,如何将其转化为实践操作仍不清晰,亟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标准。”

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印发。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条件下的教学,获得更优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工具、资源支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个人发展,是教师的迫切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刘三女牙提出,在AI时代,教师身处复杂的技术情境,面临“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三重困惑”。

如何解开“三重困惑”,他认为,在知识层面,要构建教师与AI的知识共创模式,利用AI赋能进行内容的可控生产,并依托AI的海量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概念,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方法层面,AI与人类交互要从工具层面向伙伴层面过渡,借助AI规划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完成技术认证和学习过程管理,实现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在价值层面,将教学行为数字化,用AI多维度分析教学效果,科学完成评价工作,助力激活教师发展动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人工智能素养包括数据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智慧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与以往的信息素养有所不同,更强调对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和平台的价值判断,以及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力求科技向上、人工智能向善,确保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对社会有利。”

“作为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成都七中已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成都七中(成都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介绍,学校聚焦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深度应用和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建设三项任务,从实践中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组建“技术助理”和“种子教师”队伍,进行分批分层的针对性培训,探索构建“教师﹢AI”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开发AI教育智能体,并将AI教学能力与创新实践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和荣誉评定。

智能时代,让边疆地区教师队伍“不掉队”

AI浪潮之下,如何确保边疆地区教师队伍不落伍、不掉队,进而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调研发现与实践思考。

聚焦云南边境县中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难题,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胡金明介绍,通过对25个边境县83所县中的调研,发现其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显著,经验短板凸显,同时学科缺口明显,特色学科教师匮乏。“非云南籍、省外高水平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引不进’,省内非师范类综合性高校毕业生‘留不下’,这导致教师队伍‘地域同质化’严重,缺乏外部人才活力。”他建议,强化边境县中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破解青年教师成长难的难题,优先补充特色学科教师,适配新高考与AI时代需求,推进定向培养,加大政策倾斜,助力县中振兴与优质发展。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康宁用调研数据揭示了边疆地区教师队伍呈现的数字应用鸿沟的“两个极端”:超六成教师教学应用需求强烈,但同样超六成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频率较低、时长较短,且多用于非教学活动,甚至有2.5%的教师从未使用。

他指出,城乡数字化均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乡村学校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购买能力有限,难以实现资源均衡,另一方面,教师的数字化运用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美育、艺术、科学等特色学科开设数字化课程的能力不足,需进一步扩大数字支教。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湘梅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实践,指出“新数据鸿沟”的出现:教育数字化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用”。教师数字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及数字资源与教学实际的匹配度成为新短板。“调研显示民族地区教师在数字资源开发、智能教学工具应用等方面能力亟待提升,同时语言文化差异也带来了教学障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虽有公共资源库,但针对民族文化特色、符合地方教育需求的定制化资源仍相对匮乏。”面对未来,丁湘梅介绍,该校将数字化思维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利用VR实验室等技术弥补资源不足。同时将智慧课程开发纳入职称评聘、提供专项经费、完善硬件等保障措施,强力推进转型。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评估院常务副院长李广海指出,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亟须变革。“边疆地区教师专业素养与监测要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存在断层,教育教学方式仍以‘讲授式’为主,造成了‘教—学—评’的脱节。建议更新评价理念,为数智化评价提供硬件和软件基础,从传统教师评价迈向数智化教师评价,建立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处理体系,系统生成教师个体的个性化画像,提高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记者 王慧文)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