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种籽落下 同心花开——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关丽菊

2025-09-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关丽菊(左二)正在田间进行大豆苗情调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丽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一队人行走其间,当中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同志边调查小麦长势,边叮嘱身旁的农户,她就是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关丽菊。

25年里,关丽菊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场的165万亩耕地,她的故事里,农技推广与民族团结早已如麦穗与根茎般密不可分。

农技播撒丰收种

“干农业苦、累、难,但看到作物高产、乡亲们的笑脸,心里头就甜甜的。”关丽菊的朴素心声,正是她扎根农业一线25年的真实写照。这份“甜”,不仅源于丰收的喜悦,更源于她在广袤田野上亲手编织的民族团结“同心圆”。

为什么学农?关丽菊的回答直指初心:“我的家乡察布查尔是由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种地’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过去因为种植水平不高,收入上不去,我就萌生了学习农业技术、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1997年,她如愿考上新疆农业学校(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将根扎在了家乡的农田里。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水稻种植大县,但传统方式费时费力成本高,各族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此,关丽菊积极探索“旱直播”技术并取得突破,2020年起在全县推广,手把手地教会各族农户。

“现在大伙儿劲头更足了,全县水稻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关丽菊欣慰地说。无论她的“田间课堂”开到哪,都有各族农户围上来问个不停,“关老师”成了田间最受欢迎的称呼。

“无论什么时候,有需要关老师帮忙解决的难题,她都是‘随叫随到’。在她的帮助下,我种植的作物连续3年产量喜人。”种植户王钦动十分感激。

这份耕耘在水稻种植上结出了硕果:2023年,关丽菊带领各族农户创下水稻单产790.28公斤的全疆高产纪录。看到大家实实在在增产增收,她心里那份“甜”更加浓郁了。

真情架起“连心桥”

关丽菊是个热心肠,见到农户有难处,总想搭把手。得知多名农户因为购买甜菜种子资金周转不开,她以个人工资卡作为信用抵押,为他们成功办理了2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当极端天气来袭,她第一时间组织各族农户互助救灾,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她不是在助农,就是在助农的路上。”乡亲们对她的共同评价,道出了这位“田间守护者”的担当。

红花种植是加尕斯台镇的支柱产业,由于缺水,红花种植效益不高,这也让当地农户很发愁。“种红花吧,赚不了多少钱;不种红花又不知道该种啥。”农户赛达克热木·阿不都热合曼道出大伙儿的心声。关丽菊下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说干就干,关丽菊带领农技站站长帕热哈提·木尔扎合买提一起优化红花种植品种。经过两年努力,成功筛选出3个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红花品种,并推广错时播种技术。成果推广当年,全镇农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技术提高了,红花卖上好价,日子真不一样了。”赛达克热木高兴地说。

“我们认识20多年了,不懂的技术问题都会向她请教,关丽菊在我心里就像姐姐一样亲切。”一说到关丽菊,帕热哈提的言语中透露着亲近。

在良繁场开展驻村工作的两年,关丽菊更是把专业和热情都倾注在村里。组织大家搞农药化肥减量试验、推广绿色防控,在“共学共事共劳动”中,村里的农药化肥用量降了两成,绿色覆盖率提升了三成,绿水青山成了大家共同守护的家园。关丽菊笑着说:“干农业的人,心就得和土地一样实诚,和乡亲们的心贴在一块。”

为了更广泛地促进技术交流和民族情谊,关丽菊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2020年成立“关丽菊劳模专家”工作室,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并推动农业技术落地,引导农户们成立了农技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成为了各族农户交流技术、分享经验、增进情谊的温馨“小家”。

共绘乡村新图景

2024年,关丽菊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在当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祖国强大了,我们各民族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连同2025年新获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都化为关丽菊脚下更坚实的力量。作为政协委员,她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满了从田埂上听来的“民声”:盐碱地板结、灌溉管网老化、智慧农业推广难……“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力,让这片‘不毛之地’重生高产,是乡亲们的梦,也是我的梦!”今年自治区两会期间,关丽菊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提案,呼吁增加地下水指标,解决土地盐渍化问题。

关丽菊主持参与的16项农业科研项目,汇聚了各族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的智慧,诞生了4项州级技术标准、3项主推技术;她编写的《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打造全域绿色发展》两本小册子,用大白话讲透了技术要点,成了各族农户争相传阅的“致富宝典”。“冬小麦880.3公斤、水稻790.28公斤,这些全疆高产纪录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关丽菊自豪地说。

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谭冬初说:“关丽菊是一个爱农民、倾心奉献农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她是实打实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打通服务老百姓‘最后一米’的干部。”

“我要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和乡亲们一起,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抱得更紧、结得更甜!”关丽菊说。(通讯员 马小龙)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