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党外人士谈民主党派、工商联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之五·四川篇丨“蜀”地扬帆新征程

2025-08-2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支柱,是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四川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大后方”的使命担当。2025年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31918.2亿元,同比增长5.6%,展现出强劲韧性与创新活力,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内陆开放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的四川如何全力做好扩内需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稳住西部地区经济大盘筑牢根基?本期继续推出《党外人士谈民主党派、工商联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报道,邀请部分党外人士畅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经济大省挑大梁”中发挥的作用。

本期受邀嘉宾

许唯临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

何  苹 四川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陈张铭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唐  燕 四川省工商联主席、四川省总商会会长

本期主持人

记者 王慧文 付振强 修菁

四川是西南地区联通内外的经济要冲。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四川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广袤的平原、深邃的盆地与丰沛的水系孕育了四川深厚的产业底蕴。同时,四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支撑。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要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云从岷山聚,蜀道起新潮。2024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到64697亿元,保持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书写着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时代答卷”。

话题一:深刻理解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关键作用与责任担当

许唯临:作为四川民主党派成员,我对“经济大省挑大梁”这一要求有两方面理解:一是站位“两个大局”,“经济大省挑大梁”是四川大力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应有之义。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宽高质量发展之路、补强经济循环韧性。当前,四川既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在川叠加的历史性机遇,也有独特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无论是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都具有优势,理应走在前、干在先。

二是立足本省实际,四川扛实“挑大梁”重任要进一步找准实践路径。四川是科教大省、军工大省,人才储备丰富,又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机遇,有责任,也有底气在科技创新上“打头阵”。同时,四川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的区域,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上有优势。当前,四川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中共中央指引的方向和精准画像,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更大力度推动国家战略腹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走深走实,加快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中发挥四川特色优势、贡献四川力量。

何 苹: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六省的经济总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44.6%,可谓“撑起半壁江山,挑起增长大梁”。经济大省拥有更坚实的工业基础、更深厚的投资潜力、更好的改革环境、更多的容错空间,更具有抗风险的韧性,当以经济大省的“稳”与“进”,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陈张铭:经济大省是筑牢国家经济大盘的根基,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的“稳与进”。在国家重大战略推进过程中,四川应从多维度协同发力。一是更好服务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坚持“川渝一盘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衔接,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二是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布局,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三是更好服务“大国储备”体系建设。发挥全国粮食主产区和西部产粮大省、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大省作用,推进锂、稀土、钒钛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规模开发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四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四向八廊”国际战略大通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话题二:“智”造潮涌,绘就实力与活力兼具的四川发展新篇

许唯临:四川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成都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成功研制就是成都不断抓实技术积淀和实施创新驱动的最佳例证。此外,重大装备制造研发攻坚战成效突出,构建了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取得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的新突破;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以宜宾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光伏产业集群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全省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数量由2018年的400余项增加到2024年的2407项;二是创办企业增多,作价入股创办企业数量由2018年底近60家增加至2024年的732家;三是转化进程加快,如四川大学6项成果采用按比例赋权后由成果完成人买断学校权属部分,加速了成果转化进程;四是经济效益显著,2018年、2021年、2024年分别带动企业投资近30亿元、70亿元、220亿元……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有资产增值,社会财富增加”的多赢局面。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成果突破了发展制约,开辟了产业蓝海,为四川乃至全国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动力。

陈张铭: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产业体系完备,涵盖了从核工业到密集型制造业的完整工业链条,各项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同时,四川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撑,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逐一制定专项方案,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夯实的产业根基与政策的精准赋能,为创新资源的集聚与转化提供了沃土。四川拥有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39所普通高校、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69家科研院所和超过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上,四川锚定具有引领性、突破性、革新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9月,全省科技大会现场表彰的247项成果86%已面向市场开展转化应用。

唐 燕: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的浪潮中,四川民营经济亦乘势而上,绽放出蓬勃活力。四川的民营经济,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2024年,四川民营经济作出了 “55999”的重要贡献,有世界500强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7家,总体数量稳中有升。这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万千民营企业的艰苦努力。

我们特别欣喜地看到,制作火爆全球的《哪吒2》的可可豆、低空经济领域蓄势腾飞的沃飞长空、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的国星宇航、“一箭八星”四川造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的星河动力等,这些民营企业都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为四川民营经济增光添彩。

话题三: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四川要当好“火车头”跑出“加速度”

许唯临: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四川责无旁贷。随着近年来四川骨干通道能力加速提级、航运枢纽功能持续提升、物流场站设施布局日益完善,四川正大踏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2024年,四川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4%,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史上最多、外贸主体队伍规模历史最大三项历史最好成绩。

当下,四川立足区位、产业、禀赋实际,在挑发展大梁、创新大梁、稳定大梁上下功夫,仍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抓好成德眉资科创带、天府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产业集群;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形成区域发展新动力;抓好清洁能源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把握国家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取向,在财政撬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上加劲加力;立足全省产业结构实际,支持五大片区差异化发展,打造“五区共兴”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何 苹: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是时代赋予四川的重大机遇。从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要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政策配套协同、增进人民福祉、创新体制机制,依托自身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大盘,更加积极主动发挥经济体量庞大、产业链完整、资源聚集能力强大的优势,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路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基础,方能以“火车头”的引领姿态,在从内陆腹地奔向开放前沿的征程中跑出属于四川的“加速度”。

陈张铭:经济大省是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

当下,四川省各地市不断落实落细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动“15﹢N”重点产业体系建设与产业链建圈强链行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以自贡市为例,近年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将产业、科技与市域资源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形势稳中向好。2024年自贡市GDP增速提升至四川省第二位,增速为7.1%。未来将持续深入实施“融圈强极”“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城乡融合”四个战略,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无人机及通航4个主导产业形成明显支撑,推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大健康3个潜在优势产业实现明显突破。从自贡的奋进之姿可以窥见,四川各地市正以精准的定位、扎实的行动,加快形成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四川在区域协同中当好“火车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话题四: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立足优势、履职尽责,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作为

许唯临:民进四川省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高度关注各类企业的“体感”,深入现场,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提出有关“人工智能﹢”、水权水价改革、文化消费大市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意见建议,为省委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下一步,民进四川省委会将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把握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发展、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融合等关键事项,整合各方建议,深入研究问策,着力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更多务实可操作的参政建议和解决方案。

何 苹:农工党四川省委会紧扣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部署的改革任务、提出的改革举措,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战略腹地建设、未来产业、健康四川、美丽四川、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参政履职方向,统筹重点课题进行调研,转化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下一步,我们将从四川省实际出发,积极融入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大局,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引入中央层面各类资源,紧盯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切实增强资政建言和调研协商座谈会发言的前瞻性、精准性,为四川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准定位、持续突破贡献农工党智慧。

陈张铭:2024年,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所长”,竭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西部创新高地等中心大局“所需”。一方面,围绕中心大局议政建言,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等主题,开展对口民主监督。另一方面,持续发挥界别优势,全力将“九地合作”打造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品牌。开展“川黔合作”、第三轮“川渝合作”等,召开川渝两地社内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助推畜牧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座谈会,大力支持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2025年是本轮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的收尾之年,我们将以慎终如始的态度,继续做好四川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形成有质量的监督意见和有分量的对策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建设汇聚智慧、集聚力量。

唐 燕:四川省工商联将持续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及时反映企业困难诉求,协同办好“面对面﹢键对键”活动、协助抓好“五个专项治理”,积极组织参与“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系统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促发展”专项活动,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企业自强,引导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积极投身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助力共同富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