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张继焦委员: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2025-08-2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西藏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央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西藏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西藏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如今,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今年3月,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条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和“魂”,明确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文化认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条例》明确了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中,自治区将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模范引领、全面推进,并明确提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区,促进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等。

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以基层创建为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和底蕴。西藏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中华文化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2024年以来,西藏编印发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读本》万余册;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2万多场次,受教育群众300多万人次。截至2024年年底,西藏7个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30个县(区)创建为全国示范县,668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西藏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以基层创建为载体,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其一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创建。其二是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五史”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其三是打造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创作《诗经·格萨尔》等融合汉藏文化的文艺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四是以基层创建为载体,推进四大工程和六项行动,让民族团结进步走深走实。

以民生改善为基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形有感有效”。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深刻改变了高原贫穷落后面貌。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继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鼓励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扎根边境,参与强边固防,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国土,共同守护边疆一草一木。

西藏的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西藏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体现在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从法治保障、文化认同到民生改善,西藏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 张继焦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