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45年前的今天,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又批准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始终牢记嘱托,为推动经济特区走在前列汇集众智、凝心聚力,以实干担当交出了时代答卷。
深圳市政协:让创新能级和开放水平“再跃升”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深圳再迎重大利好,再担重要使命。
随即,深圳市政协召开党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该意见精神,研究市政协贯彻落实意见。市政协主席林洁表示,要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好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助力深圳把综合改革试点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以实干实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关怀厚爱。
自2020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来,深圳市政协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组织委员围绕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的重点、难点,如离岸数据平台建设、大科学计划管理机制等前瞻性、创新型项目,发动委员立足自身专业和岗位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专题协商,为改革的顺利施行建言献策。两次面向委员广泛征集第二批授权事项线索,梳理报送意见建议43条。围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协商议政。
《意见》强调,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金融、产业、数据”等关键要素的堵点,全面提升深圳的创新能级和开放水平。
《意见》把“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列在首位。在市政协七届五次全会期间,市政协组织委员围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开展联组讨论,不少“金点子”转化为履职新思路;在日常工作中,就“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融合”“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推进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主题进行专题协商;开展“建立产学研联合网络,做大做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等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举办“推动我市科学教育发展”委员议事厅活动。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市政协围绕“优化金融服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召开“一起来商量”市领导与委员面对面协商座谈会。130余名委员在深入调研并赴外地考察学习之后,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等瓶颈问题提出6方面26条具体建议。在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市政协还围绕“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促进深港市场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开展专题协商。就“加快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开展重点提案督办,围绕关于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出社情民意。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通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深圳的必答题,也是市政协协商计划中的重要一项。市政协围绕“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优化保障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协商,助力深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改革的另一面是开放。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对外开放水平。在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方面,市政协聚焦“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开展“一起来商量”协商座谈会,就大力扶持国际贸易企业在深圳的发展,培育深圳国际大买家等协商建言,取得积极成效。在“推动深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专题协商会前,组织200多名市政协委员深入调研,提出160条建议。发动在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就大力发展“保税维修”产业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助力深圳建设面向香港、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售后服务中心。
谈及下一步工作,林洁表示,将继续坚定改革信心,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谋良策、出实招,助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更大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希望各级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聚合力,营造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氛围。(记者 白杨)
广东珠海市政协:“先行者”跳出湾区看世界
2024年外贸进出口3242.11亿元,比上年增长9.4%。
8月26日,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伶仃洋畔,潮起潮落,从昔日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现代化花园海滨城市,珠海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卷轴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其中,不乏政协人的身影。
搭好大湾区融合桥梁
“澳车”“港车”出入内地怎么监管?如何处理交通违法和轻微事故?怎样扩大法律适用范围?2023年6月29日,来自香港、澳门的社团代表和港澳车主代表聚焦粤港澳法律规则衔接及港珠澳大桥平台建设等问题,与珠海市区政协委员、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坦诚交流。
这是珠海市政协以“小切口”、真协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日常。市政协发挥优势,搭建各类交流平台:《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讲解会、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与国情国策交流座谈会、港澳委员议政日、政情通报会……让港澳委员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和重要政策,有效凝聚了港澳委员参与助推大湾区发展的合力。
今年,市政协还积极推动建立与澳区全国政协委员的对接交流机制,协助委员们开展专题调研,服务“一国两制”实践。
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立体交通新格局予以支撑。为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的优势,“用好管好大桥”,珠海市政协开展一系列履职活动,持续推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西国际航空运输枢纽等建设。
近年来,市政协积极运用提案、调研、考察、圆桌协商会等多种形式,从通关便利、跨境合作、产业创新、人才交流等角度建言献策,用真知灼见为粤港澳融合发展“铺路搭桥”,推动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以及粤港澳居民“心联通”。
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珠海逐梦,市政协联合委员推动成立了“珠海市大华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华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创新创业、引导实习、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发展、交流与融入。
2023年起,市政协组织开展港澳青少年来珠考察交流活动,至今已有12批次港澳青少年前来珠海参观考察和研学交流,交流人数达1250人次。“香港和大湾区都是我们的家,我不仅期待更多港青对珠海‘一见钟情’,也希望每个来珠海发展的港人可以落地生根。”市政协委员江正本多次带领香港青少年走进珠海和内地。他讲出了大多数市政协委员的心声:“希望发挥微薄之力,助力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出爱港爱国、具有世界视野的接班人。”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中国航展、中拉国际博览会、澳珠企业家峰会、十字门金融周……近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广,从邻近的香港澳门,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等,珠海对外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跳出湾区看世界。近年来,市政协围绕“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珠海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等专题开展一系列调研,建议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促进大湾区的资本、人才、信息、物流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努力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接轨。
“珠海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向交汇点。如何统筹好‘两个大局’,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找准‘珠海定位’,是我作为经济学者和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市政协委员万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关系为切入点,主持参与中央级课题的研究,向有关部门上报资政建言,连续多年提交提案呼吁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局中体现“珠海作为”,打造“珠海品牌”。
万喆的建议也正是珠海近年来的工作重点,通过持续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深度对接拉美国家、葡语系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着力推动城市发展能级量级不断“拾级而上”。
珠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自2015年以来,市政协相继成立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6个珠海国际交流协会,广泛团结联谊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更好凝聚共识,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以及珠海经济社会发展。
“珠海处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开展公共外交工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市政协主席、珠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王开洲表示,珠海公共外交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外交资源,做大做强珠海公共外交活动品牌,更好担当起中国声音传播者、中国形象展示者、民间外交推动者的光荣使命。(记者 林仪)
广东汕头市政协:改革赋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考察,殷切嘱托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营商环境改革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在打造社会期待、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上依然任重道远。”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汕头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温湛滨的讲话引起广泛共鸣。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汕头迎头赶上的推进器,更是必须打赢的硬仗。为打好这一仗,市政协及政协委员躬身入局,当好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强监督,献良策
优化营商环境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汕头市政协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连续多年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开展履职活动。
市政协对标对表《汕头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梳理确定的170项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市区两级政协联动,瞄着问题深调研,盯着难点开良方。从2022年至2025年,市政协综合运用民主评议、专题调研、界别协商、“回头看”再监督等履职形式,持续跟踪影响提升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全面助推营商环境建设。
落实惠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保护合法权益……在市政协的持续建言下,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汕头的政务服务水平有力提升,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首位。
“通过实实在在参与调研活动,提出意见建议,营商环境真的变了。”市政协委员胡敏持续关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并多次参与市政协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活动,见证了汕头市营商环境蝶变的过程。
今年,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领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深入基层,广泛征求政协委员和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优化重点行业政策研究、加强税务征收政策预警和提醒、完善外资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一个个“小切口”的建议被细心整理好,以社情民意信息的方式呈送至市党政领导案前,为夯实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添砖加瓦。
搭平台,聚合力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7月以来,市政协联合相关部门,分别走访在汕台资企业、外资企业、在汕总部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深入一线了解企业、行业产业生产经营状况,面对面听诉求,增强企业在汕发展信心。
7月30日,市政府、市政协联合举办首次行业协会商会与市长恳谈会,围绕“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做强总部经济”专题,与会人员深入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共识。不少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都谈到,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精准化服务,真正实现“引得进总部、留得住链企、育得出生态”。
市长陈涛在会上回应:将聚焦优服务、降成本、塑形象三大维度,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3大行动52项重点任务,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效能、规范涉企执法,真真正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推动政企协商走深走实,汕头市政协一直在行动。市政协连续6年举办企业家与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邀请近60名企业家与市长深入协商交流。从“降低汕头市制造业成本”到“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座谈会聚焦党委、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急需协商解决的议题,在政企之间建立起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面对面协商的渠道和平台,讲真话、谈实情、建诤言,助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欢迎各企业代表将企业经营中碰到的痛点、难点,需要政府为企业做什么、有什么意见建议,说给政协委员听。”余双利委员不仅积极建言献策,还常常鼓励其他企业家利用政协平台发声,共同为优化汕头营商环境出力。
一名委员牵头,联系一个产业,带动一个领域……市政协广泛向企业宣传市委、市政府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有关举措,把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的信心传递到基层,把汕头市营商环境改善优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传递到全社会,推动形成营商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此外,市政协还组织开展“感知汕头 宣介汕头”专题活动、承办2024年“非洲日”暨广东(汕头)非洲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开展“世界海员日”登轮慰问活动等,持续讲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汕头故事”,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的浓厚氛围,助力汕头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迎头赶上、奔涌向前。(记者 揭春雁 通讯员 侯志洋 张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