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2025-08-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作为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任务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既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纵深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支撑。理论建设越发展,对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事务治理的支撑作用就越坚强有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根基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用三个“相互”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内生动力:“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到2024年,用五个“相”进一步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内生联系与理论逻辑:“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正是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了统一的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五观”尤其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要深刻明白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深刻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用“五个共同”,深刻诠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共同缔造并不断推进的,只有从各民族都属于和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整体的形成与发展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各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的理论支撑,也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论是民族工作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项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这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文化根脉的充分体现,根植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平性根植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实践第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充分体现,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论断,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和行动指南。理论建设需要把引导各民族增强“三个意识”作为要求、把坚定“五个认同”作为核心目标。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要增强公民意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公民,都享有平等权利,都应当履行平等义务。要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让各族人民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自觉意识到自身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华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团结、凝聚各族儿女的核心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路径与任务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必须围绕主线定位,实现三个有机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建党百年经验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定位的两种不同表述,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是针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后者是针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也就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贯彻落实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各项工作中都有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因此,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定位,显然不能将其仅仅作为“精神力量建设”,还必须落实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落实在各个方面,其内涵就远远超出了民族工作精神力量建设的范畴,而是拓展了物质与精神的各领域、各环节,这其实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来就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任务也是有机统一的。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族的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必然也是现代民族建设的进程。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团结凝聚和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方面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也要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必须围绕强国目标,切实推进重点任务。新时代党把民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认真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五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二是大力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向国内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显著优越性。三是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四是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五是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健全民族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着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厚实学科和人才基础。现代理论建设是科学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理论建设的任务越重,越需要在环境建设和资源投入方面下功夫。要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要把人才队伍作为理论建设的根本,注重激发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探索各行各业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营造全社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的良好环境。

(作者王延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