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洛桑山丹(左一)向记者介绍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记者 汪凯 摄
洛桑山丹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
这是一片被天地奇观所眷顾的土地,辽阔、寂静,时间的流速在这里仿佛都变得缓慢了起来。
西藏阿里的苍穹之下,冈仁波齐的雪顶闪烁着亘古不变的银光,玛旁雍错的湖水倒映着碧空,深邃如镜。在这片极致的美景之中,另一幅由人类绘制的壮阔图景正与之交相辉映——一座座钢铁输电塔如同大地的脊梁,沿着地平线昂然耸立,将现代文明的脉搏强力注入这片古老的高原。
阿里联网,这项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创造的工程奇迹,其雄浑的身姿与冈仁波齐的神圣、玛旁雍错的宁静,共同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这条蜿蜒1600多公里、点亮了38万农牧民生活的“电力天路”,其建设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也凝结着一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汇聚成光的努力。一纸承载民生重托的提案,加速推进了这项光明进程。
星火燎原
“我们阿里曾经是电力的孤岛。”向记者讲述时,洛桑山丹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高原风霜打磨过的质感,“老百姓生活点灯都保障不了,更不要说产业、边防各方面的电力。”
洛桑山丹细数着阿里的“灯史”:酥油灯、蜡烛、汽灯……后来有了柴油发电机,再后来有了小型水电站,但电力依然捉襟见肘。“每天都是每个区域轮流供电,今天东边有电,明天西边有电。医院做手术,可能突然就断电了;学校的孩子晚上想复习,灯光保障不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
用上充足、稳定的电,过上幸福生活,是阿里地区群众的心愿,也是党中央的牵挂。在牧民的帐篷里,在乡间学校的教室中,在边防哨所的瞭望台上,人们拉着洛桑山丹的手,话语里满是期盼:“你是委员,去北京能不能说说我们阿里的电力问题,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建议?”
这些沉甸甸的托付,化作了洛桑山丹案头反复打磨的文字:“那不是简单的文字,那是无数阿里同胞对光明的深切渴望。”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洛桑山丹围绕加快藏中电网向阿里地区延伸的主题提交了提案,希望将藏中电网干线延伸到阿里。“当我听到对阿里联网工程的指示,得知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迅速研究落实,将阿里联网工程列入规划时,我感受到希望被点燃了。”洛桑山丹的眼中闪烁着光彩。
破晓之光
党和国家的决心,点燃了高原的希望之火。工程启动的消息传来,洛桑山丹万分激动。他知道,这束光,终于要照进现实了。
蓝图落地,挑战才刚刚开始。工程建设的艰难程度,让洛桑山丹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原之子也深受震撼。阿里联网工程之艰巨,远超常人想象。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有“天边秘境”美誉的阿里地区,高寒缺氧,气候严酷。在这样的“生命禁区”,建设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需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阿里大部分是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山,还有很多沼泽地。冬季的时候,土地全部都是冻冰;夏季,沼泽又泥泞成湖。”洛桑山丹描述着建设者面临的极限环境,“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自然条件艰险,绿色施工要求高。运输难、施工难、管理难……这可能是世界电力建设史上最难的工程之一。”
工程建设期间,洛桑山丹时刻关注着进展。“建设者在氧气稀薄、交通艰险的条件下,将120基铁塔稳稳扎根于500公里长的沼泽地带,架设起1689公里的‘电力天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凿开黑暗,点亮了破晓之光。”
炽阳初升
2020年寒冬,阿里高原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噶尔县巴尔变电站。随着电力工人合上电气设备的开关,跨越上千公里的电流,经线路最后一个220千伏巴尔变电站的调配,源源不断输入到阿里城区。世界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面投入运行,这个西藏最偏远地方长期缺电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刻,洛桑山丹的眼眶湿润了,1689公里的“电力天路”终于贯通;这一刻,他童年记忆里那盏摇曳的酥油灯,终于被划破阿里漫长黑夜的“炽阳”所取代——阿里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完成此举的陆路地区地级行政区域。
“这标志着西藏统一电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全面改善了当地数十万农牧民的供电问题。在党和国家关心下,阿里乃至西藏真正实现了电路通、致富通、民心通。”多年后,洛桑山丹回忆那一刻,声音依然微颤。这个瞬间,照亮了他十余年履职路上最深的牵挂,也照亮了阿里38万农牧民的新生活图景。
光明的到来,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阿里的一切。“阿里地区通了电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电灯、电灶、洗衣机……现代化的电器都用上了。”洛桑山丹亲眼看到牧民家庭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牛粪炉,用上了清洁的电灶;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安心读书;医院的设备不再因断电而停摆,生命得到更可靠的守护。
电通了,心也亮了。“无论是住房、看病、上学,还是饮水、通电、通信,这些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为边境线漫长的地区,电力更肩负着强边固防的重任。“过去边防哨所依赖柴油发电机,冬季尤其艰难。现在有了稳定供电,监控、通信设备24小时运转。”洛桑山丹说,一度电撬动了发展的希望,同时照亮了边疆的未来。“电网还打通了信息天路,光纤宽带随着电网延伸到最偏远的牧区,打破了地理隔绝造成的信息鸿沟,让边民能了解国家政策、市场信息,孩子们能接受远程教育。”
解决了眼前的电力缺口,阿里地区还把目光放得更远。“阿里年平均日照达到3800—4200个小时,一年日照时长相当于内地的3—4年,具备光伏发电的优势。”洛桑山丹说,“我们启动了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的编制。到2024年年底,阿里主网架由110千伏升级为220千伏,供电范围覆盖阿里地区7个县33个乡镇。除了联网供电,阿里已建成并网电源共计25座,总装机显著提升,并配备了大规模电化学储能。”
“这些标志着阿里已经从‘用上电’大步迈向‘用好电’、‘电更强’的新阶段。”洛桑山丹欣慰地说,“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电网结构的升级,这些都在为阿里的‘炽阳’注入更强大、更可持续的能量。”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洛桑山丹将自己的履职历程,特别是推动阿里电网建设的10年,视为个人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他感慨道:“少年时酥油灯下读书的经历,让我深知黑暗的局限与光明的珍贵。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有责任将基层的呼声传递上去,将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实事好事。”
夕阳西下,冈仁波齐披上金色霞光,玛旁雍错泛起粼粼波光。天地相接处,一座座电力铁塔挺拔的身影与神山圣湖交相辉映,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光明。远方的牧民定居点里,温暖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地奇观遥相呼应。
从一件提案到万家灯火,从酥油灯到国家电网,这条用信念与奋斗铺就的光明之路,不仅照亮了阿里高原,更照亮了边疆地区的美好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正是由万千光点汇聚而成的璀璨星河。(记者 李京 韩雪 王亦凡 宋宝刚 王晶 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