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自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命题,全国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这一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第二卷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更高层面引领实践与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正确处理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论述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针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而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明确政治与实践要求。他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从理论层面上说,这一命题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系统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所持续面临的五对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先重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协同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治理的关系、弘扬发挥人类活动主体能动性与遵循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关系、法律制度环境约束作用与社会主体认知行动自觉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信守履行“双碳”承诺与坚持采取自主行动的关系。应该说,这种概括本身就体现了我们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所达致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又可以引领我们进一步开启或推进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从实践层面上说,这一命题有着颇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我们更需关注与侧重的是如何实现二者在“高质量”“高水平”上的辩证统一;在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上,我们更需关注与侧重的是如何实现二者在“重点”“协同”上的辩证统一;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上,我们更需关注与侧重的是如何实现二者在“修复”“恢复”上的辩证统一;在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上,我们更需关注与侧重的是如何实现二者在“外来”“内生”上的辩证统一;在“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上,我们更需关注与侧重的是如何实现二者在“承诺”“自主”上的辩证统一。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只能偏向这组矛盾的后方抑或前方,也不意味着这些矛盾的正确理解与应对处置就一定会比更早阶段实现(显)得更容易——比如“双碳”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相比。
因而,正确处理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这一理论命题,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讲话中最具特色的阐发主题,即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认识与处理好的主要问题或矛盾关系,也更清楚地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理论体系意涵和实践规约方法论意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丰富发展。
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数字生态文明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和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分别阐述的复合理论命题,因而又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密切关联的具体命题或论点:一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二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创新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也明确指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向。
就前者而言,它的理论意涵包括依次递进的两个层面。其一,新质生产力实践与理论创新对于我国正在实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战略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已经是客观事实并且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而这些表征或潜能对于我国尽快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走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我们需要更加明确地将其概念化、理论化并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其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由于绿色发展是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理念、战略与路径,尤其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方面就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因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态与进路在很大程度上就呈现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或者说,正是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决定着“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
就后者来说,它的理论意涵也可以概括为依次递进的两个层面。其一,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技术的应用,包括在公共政策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其实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议题,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到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并多次提到“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经济”“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概念。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将上述数字(智)化技术应用置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绿色话语体系审视之下,从而引入了数字(智)化技术应用的绿色化或环境人文社科理论视角,而且明确勾勒了数字(智)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所关涉到的主要政策目标与议题领域。简言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将聚焦于如下三个政策目标与议题领域:呈现为实体化新工业化经济的数字(智)经济;围绕着科技创新的数字(智)技术开发应用;致力于公共政策善治的数字(智)化公共治理体系。其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上述三个领域数字(智)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现,将是一种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智)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表征,而数字生态文明则同时是智慧的和绿色的。或者说,基于认知与理论自觉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将大力推动并实现如下基本目标任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全要素感知测绘体系和一体化大数据体系,构建整体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公共治理平台(网络),在全社会推广普及数字化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智能化生活方式。
因而,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数字生态文明这一理论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背景下的不断拓展创新,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尤其是数字(智)化发展趋势对生态文明建设形塑效能的自觉理论回应,把日益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基于坚实牢固的绿色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丰富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这是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系统阐述的重大理论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理论意涵,《决定》分别在它的第一部分尤其是第二条“指导思想”和第十二部分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阐述。相应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成为关系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成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总体目标或统领规约意义,《决定》强调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因而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十分清楚的是,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是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既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改革,同时,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既要抓住重点领域,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也要坚持共同性的方法论,即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上述“三个更加注重”。也就是说,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任务就是深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此而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缀赋予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一术语明确而深刻的规约性理论意涵,也使得这一论题具有了完整性独立性——在持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加深理解与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对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近期阶段性政治与政策意涵,《决定》以“一总三分”的方式作了具体阐述。一方面,它强调指出,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它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个层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说明。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阐述的主题和重点仍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就是说,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其建设改革,始终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聚焦点与着力点。
因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一理论命题,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政治目标主题在《决定》中的贯彻体现,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巨大理论创新空间,进而赋能和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丰富发展。
(作者郇庆治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攻关专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话语理论体系及其原创性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5LLML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