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达瓦顿珠: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不是普通的麦浪。
8月,西藏雨后的蓝天白云下,达瓦顿珠站在拉萨市林周县一片700亩的青稞试验田里。脚下铺展的,是西藏60年农业沧桑巨变的鲜活见证——4000余份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青稞种子破土而出,青稞穗沉甸甸弯下了腰。
穿行田间,达瓦顿珠如数家珍:“这是白玉紫芒。1952年董玉琛等专家在林芝市波密县发现了它,它成为首批科考的重要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西藏种质资源,而它也是后来许多青稞品种的亲本。”
达瓦顿珠忽然停步指向一株青稞:“它是藏青336,1965年从农家品种里选育出来的。”这个青稞品种,亲历了西藏青稞科学育种的早期岁月,也就在这一年,西藏自治区成立,青稞杂交育种启动,品种更替的步伐骤然加快。
青稞之溯
春天,4000余份青稞种子播种在试验田。当地农民惊讶地说:“种了一辈子青稞,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种类!”
“是啊,我当初知道时也很惊讶。”达瓦顿珠在田里跟农民一起播种,黝黑的脸上笑容纯朴。2011年,达瓦顿珠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读博士,研究青稞种质资源。当他进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开始工作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深感震撼——青稞资源种类之丰富,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生在农村的达瓦顿珠从小下地干活,在他的印象里,青稞贯穿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民主改革前,西藏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人们赶牛耕地,辛苦劳作一年,也没多少粮食。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怀与一代代农业科学家的拼搏下,“藏青336”“藏青2000”“喜拉22号”“冬青18号”等一系列品种推出。青稞产量提高了,机械作业普及了。但挑战依然存在:青稞会倒伏、生病,农民也期盼着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些种子里。2015年博士毕业,达瓦顿珠带着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的1800余份青稞种质回到西藏。此后几年,国家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达瓦顿珠都积极参与,负责青稞资源的再一次收集工作,跋山涉水,收集更多种质资源。
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达瓦顿珠将见证西藏60年变化的4000余份青稞种子播种在试验田:“这4000余份种子,包含着4000多种不同的基因。里面有抗旱、抗病、高产等宝贵特性,是解决高原农业问题的关键基础。”
收集种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使用好它们,达瓦顿珠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蓝图:“第一步是打好基础,系统梳理种质资源,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有了坚实的基础,探索才更有方向。达瓦顿珠要从中选出抗旱、抗病、高产的佼佼者,提供给全区育种单位。同时,形成科学报告,为自治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摸清西藏青稞资源的家底、当前的科技进展,以及需要重点推进的方向。
长年累月行走在田间,达瓦顿珠坚持向农民兄弟们讲述种子的故事。“我告诉他们,种这么多就是为了选育出更好的品种。”看着农民逐渐理解种地学问,支持农业科技工作,达瓦顿珠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青稞之志
2024年全国两会,达瓦顿珠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中,向全国人民讲述了青藏高原上的冬青稞研究。
西藏最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时间,是4月底到9月中旬,因此9月底到次年4月耕地一直处于闲置期。而如果发展冬播作物,10月播种次年7月收获,则能在7、8、9月西藏雨热同期的时候,让耕地复种一季“草”。
如此一来,既保障了粮食产量,又利用豆科饲草生物固氮改良土壤,还能提高冬季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为野生禽类提供冬栖食物。一年下来,人有粮、畜有草、地有肥、鸟有食。
困难在于,此前的青稞品种,难以适应海拔3800米以上的冬季严寒。因此,如果能在海拔3800米的林周县实现冬性品种抗寒性突破,冬青稞就有希望推广到西藏大部分粮食产区。2023年,达瓦顿珠每个月至少有七八天蹲在林周县的农田里,带领团队筛选适宜品种,改良品种的耐寒性,改进栽培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达瓦顿珠和团队成员成功挖掘出一批能对抗海拔3800米严寒的亲本材料。团队正利用这些耐寒冬大麦优良种质,改良冬青稞种子。目前,利用这些亲本材料进行的小规模复种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配套的冬青稞栽培体系也初具雏形。他们的下一站,便是让这套技术走出试验田,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
2024年西藏粮食总产量为112.9万吨,其中青稞产量88.8万吨,均创历史新高。虽然不能与产粮大省相比,但达瓦顿珠和无数科研人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农业科技能在高原上创造出无限可能。
青稞之续
在这片无边无际的青稞田中,对于一种来自阿里日土县的地方青稞,达瓦顿珠有着别样的情感。2020年9月,达瓦顿珠的恩师、被誉为“中国青稞之父”的尼玛扎西,在前往阿里地区考察青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离世。
“他离开的时节,正是他年年期盼的秋天,他希望看到自己培育的‘藏青2000’等品种能在此时麦浪滚滚。可偏偏在这个时节,他走了。”达瓦顿珠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循着尼玛扎西的足迹,将他未竟的事业延续下去。
责任沉甸甸压在肩上,达瓦顿珠早已将青稞视作自己的全部。每当夜深人静时,只要突然想起青稞研究,他有时会因难题未解而难过得辗转失眠,也会因新的发现和突破而兴奋到彻夜难眠。达瓦顿珠总这样说:“我今天能掌握这点科研能力,绝不是靠什么天赋,全是党和国家倾心培养的结果。要是不用这份能力去做科研,那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除了推广冬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达瓦顿珠把关注点放在创新平台搭建和农牧业人才培养上。当时,西藏自治区的高校还没有农学方面的博士点。青稞是高原农业重中之重,但农科院里专门研究青稞育种的博士生只有那么几位。因此,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呼吁在西藏的高校里增设农学博士点。不久后,西藏农牧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此外,为了把全国高海拔地区研究农业科技的力量集中起来,达瓦顿珠建议加强这些力量间的协同,给高原农业科技创新加把劲。
2024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从3月27日开始,达瓦顿珠从拉萨出发,一路向南前行。他先后来到农业大县拉孜县的夏杂村、拉龙村和玉哲村,又前往定结县羌姆村,最终抵达了边境前沿的定结县那塘村。一路行程中,达瓦顿珠一边把全国两会精神讲给农民,一边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农业实情。摸清农民的需求,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到试验田准备播种青稞的实验材料。
青稞田里,还有许多达瓦顿珠心心念念的品种。“这是来自岗巴的青稞,是海拔最高的青稞之一。这是丁青的小蓝青稞,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名特优品种,看似普通的种子,却能支撑起一方的经济发展……”
达瓦顿珠继续在试验田劳作。新的青稞会继续破土,新的品种会走向田野,新的人才会接过接力棒。科技与坚守种出的希望,会年复一年在西藏的土地上绵延生长。(记者 张园 李京 宋宝刚 汪凯 韩雪 王亦凡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