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每周时评・“两山”理念20年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5-08-2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敬畏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改造自然,再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今天,生态文明的时代,既不是对原始社会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在深刻理解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生态文明”是生态系统和文明系统的结合,是自然进化的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的文明系统的交融。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既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建设人类文明,同时也要为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合理改善生态环境,两者互为依托、同舟共济、协调发展。地球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经历30多亿年与地球环境抗争,经过反复淘汰和创新,最后形成的复杂“生物—环境”共同体,优于自然界中一切无机系统,人类也是该系统发展进化的产物。

首先,生态系统的运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自然界通过精妙的动态平衡机制维持着系统的稳定,比如北极狐种群会随着旅鼠数量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避免出现资源枯竭的危机。这种自我调节的智慧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追求无限扩张,已经导致全球资源消耗速度达到地球再生能力的1.7倍。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经济范式,就像中国正在推进的“双碳”战略那样,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为经济发展设置生态边界。其次,自然界的循环利用模式也给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借鉴。在生态系统中,没有真正的“废物”,每一个产出都会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输入。反观人类工业文明,每年制造20亿吨塑料垃圾的现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欣慰的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我国的“无废城市”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深圳通过智能回收体系使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此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也给我们重要启示。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在能源领域,我国正在构建“风光水核储”多能互补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已达48%。在农业生产中,云南哈尼梯田保留传统稻作品种的做法,既维护了生态平衡,又保障了粮食安全,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价值。

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也为改善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工具。技术进步使我们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修复能力。中国的“蚂蚁森林”项目通过互联网动员5亿用户参与,累计植树4.3亿棵,固定碳汇120万吨;我们培育出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使原本无法耕种的边际土地实现增产15%。这些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完全可以成为生态保护的有力助手。同时,制度创新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政策实践,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这表明人类有能力通过自我约束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也至关重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完美体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工程,遵循“乘势利导”的原则,至今仍在灌溉着5300平方公里的农田。在国际层面,《生物多样性公约》设定了“30×30”的保护目标,体现了全球共识的形成。这些文化层面的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它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人类文明的创新能力。既不能像原始社会那样被动地受制于自然,也不能像工业文明那样企图征服自然,而是要在深刻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文明成果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童金南]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