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河北廊坊市政协:建强“守门人”队伍 提升“家门口”服务
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廊坊市又有15家基层医疗机构与北京市通州区12家社区卫生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两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专科建设、业务培训、人才交流和管理提升等方面加深交流合作,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与廊坊市政协关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为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积极建言密切相关。
去年年底,廊坊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协商议政。会上,委员们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互动交流,提出的诸多意见建议得到采纳,有效助力全市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截至去年底,廊坊市建成乡镇卫生院9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2829家,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要让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路程更近、花钱更少、疗效更好,要在完善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市政协委员李素红从重点人群、全科医生、便民医药、特色专科、康养医疗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得到市卫生健康委的认可和采纳。
“我们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序扩大日间病房试点范围,努力做到让基层群众小病不出村,报销少跑路。”结合广阳区政协委员孟祥超提出的提升基层群众看病报销便利化的建议,市医疗保障局负责同志给出了解决方案。
廊坊在全市范围建成107家基层国医堂,实现了全覆盖。“要加强中医药理念普及,扩大中医药服务供给。”市政协委员刘强认为,发挥好基层国医堂作用,全面提升基层中医在治未病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特别是面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重点人群,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广阳区政协委员刘振杰说,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才能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服务。他建议,持续做好“引”的文章,下足“培”的功夫,健全“管”的机制,提升“留”的待遇,让更多优秀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吸纳刘振杰的意见建议,优化招聘方案申报审核程序,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开招聘,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加大基层岗位申报力度,创新管理模式,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促进医疗资源柔性流动,把优质医疗队伍送到群众身边。
委员积极建言,部门认真答复,协商会议达成了诸多共识。市政府在积极采纳相关建议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医疗保障对基层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引进和培养长效机制建设,不断用“健康廊坊”的成色擦亮“民生幸福”的底色。(记者 高新国 通讯员 吴胜香)
江苏连云港市政协:托起百姓“推门见医”的满满幸福
今年初,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府启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起草工作。市政协组织医卫界别委员赴基层一线深入调研,并召开多场座谈会进行深入协商,为方案起草建真言、献良策。
“作为市政协委员和卫健部门负责人,我多次以双重身份参加市政协组织的专题协商座谈会。委员们集思广益,提出的‘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议被写进了实施方案,已于7月11日印发实施。”连云港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陈志说。
聚焦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一重点民生关切,连云港市政协推进的步伐一直未停歇。
“十四届市政协以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民生议题。我们唱连续剧、打组合拳,综合运用多种履职方式持续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连云港市政协主席黄远征介绍。
近年来,连云港市政协先后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议题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组建由分管副主席牵头、相关领域委员和专家组成的调研组,经过深入调研、专题协商、科学论证,形成专题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得到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批示和相关部门的有效办理。
2024年,连云港市完成16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增17家社区医院,累计建成基层专家工作室251个、组建联合病房100个、基层特色科室1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愈发坚实。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是委员们撰写提案的重点选题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领办、督办这类重点民生提案,有力推动提案建议得到落实。
“我曾通过提案建议强化影像、病理、医学检验等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推动基层接诊、上级诊断、区域互认,市卫生健康委出台的方案吸纳了我的建议。”连云港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闫冬梅成就感满满。
对此,家住海州区花果山街道的祁大爷深有感触:“从去年10月起,我们社区卫生中心与市一院成为紧密型医联体,社区做检查、一院出报告,报销比例还大,真是既方便又省钱!”
委员们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为民。“我现在每周二、周六的中午、下午在花果山社区坐诊,周四、周日的中午、下午在郁洲社区坐诊。基层对于中医理疗需求很大,为确保临床疗效,我放弃休息也是值得的。”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杨晓明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晓明一方面给病人治疗,另一方面致力于带出“医生﹢技师﹢护士”融合发展的社区医务团队。像杨晓明这样的专家委员,全市政协共有100多位,他们心系百姓、情牵民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履职作业、诠释了医者仁心。(通讯员 尹侠 李克玮 记者 江迪)
河南商丘市政协:助推优质医疗人才下沉
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冬病夏治义诊活动正在举行。多位知名中医为群众把脉问诊,闻讯而来的市民队伍秩序井然;中药展示区,不时有孩子家长在讲解处驻足,学习分辨秋燥常用中药汤剂,免费发放的末伏贴大受欢迎。
在中华中医药学发展历史上,伊尹一向被认为是中药汤剂的创始人,商丘作为商朝最早的建都地,是伊尹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近年来,河南省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本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商丘市政协积极领题,结合本市伊尹文化优势,先后将“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发展中医药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等列入重点协商议题及对口协商和调研视察活动,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与优质医疗人才下沉。
去年,商丘市政协组织部分医药卫生界别委员,赴河南省南阳市、安徽省亳州市调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学习外市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着眼协同推进名医堂项目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为本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建设优质高效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是重中之重。”市政协委员、商丘市中医院副院长梁贤栋表示,将积极推动岐黄学者工作室落地,加快引进名中医工作站,持续推进省级名医堂建设。
“商丘伊尹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但相对于全国中医药的发展形势,我市中医药的发展明显滞后。”杨淼委员提出,充分利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医疗资源,建设伊尹中医药研究院,逐步建立起“研医产教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形成“国医大师—省级名医—青年骨干”三级传承体系。
据了解,目前商丘市中医院已建成石学敏院士学术传承工作站、国医大师丁樱工作室、全国名中医郑玉玲工作室等,牵头成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伊尹文化传承发展分会,借助“名医工作室”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帮扶契机加快中医人才培养,通过“双主任制”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知名中医专家,实现3家县级中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虞城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稳中向好,部分村庄实现粮食和药材套种“一地兴两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特色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多谋良策、多建真言,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与优质医疗人才和资源下沉。”市政协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讯员 张珊 练田风 记者 王有强 靳燕)
湖南株洲市政协:优质资源“沉下去” 群众福祉“提上来”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近日,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召开十届四十七次主席会议,围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开展专题协商。
近年来,株洲市政协持续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为“健康株洲”建设建言献策。
“县域及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落后、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市政协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线上问卷等形式,发现目前株洲仍有医疗资源不均、分级诊疗不畅、医共体协作难、基层能力薄弱等问题。为此,课题组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深化“三医联动”协同治理、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4个方面提出11条具体建议。
协商现场,李晓兵委员认为人才匮乏制约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他建议创新编制管理,优化薪酬激励,完善职业发展路径,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增强优质医疗人才下沉实效。陈兴委员表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可以在做强县级龙头医院、优化整合乡镇卫生院资源、健全一体化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力。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宋峰委员说,要严格落实分级诊疗,明确转诊标准与流程,建立高效转诊平台,压实转诊管理责任。黄道晓委员则建议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
“着力做好‘投资于人’的事情,牢牢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市政协主席聂方红说,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关键堵点,突破长期久推不动的瓶颈;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人民至上,回应群众盼而不得的关切;以改革为导向,向改革要效益,解决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充分发挥政协智慧力量,以更多可感可及可持续的发展实效,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郭青燕)
云南楚雄州政协:让乡村医生更有奔头
基层乡村医务工作者作为群众健康最贴近的“守门人”,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更值得关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始终关心关注基层乡村医务工作者,让“关爱”成为鲜明的履职主线。
“乡村医生队伍存在年轻人才流失、专业能力不足、待遇偏低等问题。”楚雄州政协委员阿芳在调研中道出基层医疗的困境。李善武委员深表认同,建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允许”政策落地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薪酬改革,保障村医业务收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乡村医生安心扎根。
2024年,民革楚雄州委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引发关注。通过提案督办,有力推动了《楚雄州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任务清单》《楚雄州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的制定实施。据楚雄州卫生健康委介绍,2024年已招聘42名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争取资金1036.04万元计划培训3467名乡村医生;优化队伍、加强培训等措施已纳入《楚雄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乡村医生职业获得感、荣誉感持续增强。
关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楚雄州政协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保障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体制机制改革,让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真正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十一届州政协以来,每年都将卫生健康议题列入重点协商和民主监督计划,组织委员和专家深入调研。”楚雄州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州政协持续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卫生健康工作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2022年以来,州政协围绕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专题协商,提出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等建议;就彝药产业发展调研,提出多层次抓好学术经验继承、名老中彝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等重点;聚焦“三医”联动改革专题协商,提出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连续4年报送的专题协商、视察监督报告均获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为推动楚雄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推动待遇提升到搭建成长平台,从解决现实难题到规划职业未来,每一项举措都饱含着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敬意。目前,楚雄州10县市全面建成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24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立了“一张网”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平台,为基层医疗注入新动能。正如州政协主席赵晓明所说:“尊医重卫是夯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工程,要通过一件件实事,让乡村医生既有职业尊严又有发展奔头,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吕金平 武云华 徐宁)
陕西宝鸡市政协:破解基层医疗人才“三低一高”困局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三低一高’(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年龄偏高)现象普遍,‘引留难’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破解基层医疗机构“看不好小病,看不了大病”的窘境?日前,陕西省宝鸡市政协在深入调研后,聚焦人才短板,开出了一剂系统性的“强基处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据悉,宝鸡市近年来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投入,优化服务,基层能力稳步提升。然而,人才匮乏、信息化滞后、布局待优化等问题,仍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跃升的瓶颈。
针对人才“引留难”的痛点,宝鸡市政协提出了“引育结合”的策略:探索实施农村医学生公费订单定向培养,深化与高校医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精准培养基层急需的全科医学、康复、心理咨询、养护师等专业人才。探索以中医师承方式培养乡村卫生人才,鼓励当地青年学中医、干中医,在传承国粹的同时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培训模式,在省、市、县、镇四级设立基层培训基地强化实操。同时,政府需强化政策扶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通过专家“传帮带”,切实提升基层技术水平。
为弥补信息化短板,宝鸡市政协建议以科技赋能基层:统一规划,加快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分期分批整合接口,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联通各级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打造高效信息传递路径。引进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利用“人脸识别﹢实名﹢实人”核验技术,实现从挂号到报销的全流程智慧管理,并逐步对接医疗机构管理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大力推广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试点应用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效率。
宝鸡市政协还建议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做强区域统筹:完善省市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联体内协作机制,提升医疗集团总院运行效率和基层成员单位水平。根据人口分布、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科学规划设置医疗机构。鼓励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基层机构建立紧密对口支援或联合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八统一”管理。通过人员对调、骨干下派、科室融合等方式,推动专家、学科、管理“三下沉”,带动基层实现能力、质量、效率“三提升”。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在保障基本公卫经费的基础上,适当向一般诊疗费倾斜,探索按人头补贴等方式,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真正向基层合理流动。(记者 路强 通讯员 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