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党外人士谈民主党派、工商联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之四•浙江篇丨澎湃新潮看“浙”里

2025-08-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支柱,是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民营经济是浙江省发展的金名片,也是浙江省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今年以来,浙江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代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企业频频破圈,让世界目光持续汇聚浙江。如何积蓄“发展的优势”?怎样更好“挑起大梁”?本期继续推出《党外人士谈民主党派、工商联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报道,邀请部分党外人士畅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如何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

风从东海来,潮起钱塘江。浙江——改革开放先行地之一、“四千精神”发轫地、“两山论”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强省、共同富裕示范区。2024年,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增长5.5%,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

之江潮涌,再领风骚。在数字经济与硬科技交织的新赛道上,浙江省正以“杭州六小龙”的崛起重新定义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图景,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在“服务国家战略”上主动担当,澎湃起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加速度”。

本期受邀嘉宾

朱新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

楼秀华 浙江省政协常委、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

丁列明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

本期主持人

记者 付振强 王慧文 修菁

话题一: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朱新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责任。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数字经济先行地,浙江省始终在全国大局中担当重任,对区域发展及国家战略实施具有三重战略意义:一是区域经济的“稳定器”。作为长三角“金南翼”,浙江民营经济占比超67%,产业链稳定对区域经济基本盘形成强支撑;二是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如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集聚1200余家企业,之江实验室突破智能计算芯片技术,这些创新成果通过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向苏皖沪溢出;三是战略落地的“示范区”。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扩中提低”改革为全国提供样本,山区26县发展经验对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具有借鉴意义。浙江的担当不仅关乎一域发展,更通过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制度示范,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注入强劲动能,展现了经济大省的格局与担当。

楼秀华:“经济大省挑大梁”,是必然,也是必需。经济大省之所以是大省,必然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客观条件上具备优势,也必然具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的当下,浙江省更要发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担负起经济大省的使命担当。

“经济大省挑大梁”,是责任,也是机遇。对于浙江省来说,“挑大梁”意味着先走一步的勇气、快走一步的决心,把握当下和长远,在破解自身“成长的烦恼”的同时,更通过可复制的“浙江方案”服务全国大局。

浙江省“挑大梁”的重任,体现在区域辐射带动上。作为经济大省,浙江省在推动区域协作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如多年来持续唱好杭甬“双城记”,推动杭州和宁波的错位互补、共进共赢成效显著。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与周边省份的产业协作不断深化。

浙江省“挑大梁”的重任,也体现在全局担当上。一直以来,浙江省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把浙江工作放到服务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中考量谋划,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出了务实贡献。

丁列明:“经济大省挑大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形势复杂深刻多变的背景下,对经济发达省份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经济大省必须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稳住经济基本盘。同时,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模范,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此外,经济大省还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民生福祉。“经济大省挑大梁”不仅助力全国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话题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浙江方案”

朱新力: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的“压舱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亮点频现。

数字经济领域,浙江省以“一号工程”擘画数字蓝图,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不仅孕育了阿里云、海康威视等全球领军企业,更崛起“杭州六小龙”——聚焦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游戏开发、脑机接口等领域的6家企业: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构建起“金融科技﹢云计算﹢智能物联﹢金融科技”的数字生态矩阵,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创新全国领先,数字安防、云计算等领域技术标准输出全球。

此外,民营经济中的“链主”企业裂变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借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涅槃重生。如绍兴柯桥纺织产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千人千面”定制,宁波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跨境电商综试区年出口额超4000亿元,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向数字贸易枢纽转型等,这些实践印证,浙江省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地理版图,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浙江方案”。

楼秀华: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的最大特色优势,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始终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如杭州市作为浙江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始终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作为重要抓手,这段时间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新锐科技企业接连涌现,正为浙江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鲜活实践样本。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浙江省坚持将企业作为双链融合的关键节点。如杭州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打通两链融合堵点,在项目、平台、基地等布局中,做到“能给企业的全部都给到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目前,杭州市企业创新已形成3个“80%”和3个“90%”:80%的市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全社会研发投入约80%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技术交易额90%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从企业需求出发,杭州还推动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协同联动,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企业的距离。更大限度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让更多企业在杭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丁列明:浙江省是“四千精神”发轫地和民营经济强省,民营经济是浙江省最靓丽的名片。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创新创业环境,特别是近年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强化对企业创新创造的政策支持,支持民营企业苦练内功、创新发展,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新突破,展现出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在医药创新领域,浙江省加快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出台实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高质量发展政策,力度大、举措实,非常有竞争力和吸引力,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加强医药创新,为浙江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挑起大梁”多作贡献。

话题三: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锻造“杀手锏”

朱新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科技创新是核心突破口。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浙江省已培育出阿里云、海康威视等世界级科技企业,但“追兵渐近”,必须向科技创新“无人区”挺进。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浙江省还应在科技、产业、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等领域勇担重责。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建议可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智能计算、生命健康等领域,可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但要素市场化配置尚需突破。建议试点“数据要素银行”,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跨省流动。自贸试验区可探索“离岸创新”模式,吸引国际前沿技术项目,可联合沪苏皖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共享科研资源。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如丽水“山”字系品牌赋能乡村振兴,湖州“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浙江省要续写“挑大梁”传奇,各地市也需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如杭州市着力打造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宁波市推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温州市推动传统产业“凤凰涅槃”再造“温州模式”、金华市借力打造全球小商品数字贸易中心,湖州、嘉兴、台州、丽水、衢州差异化突围,各地市“各炒一盘菜”,共绘“之江新图景”。通过科技创新巩固浙江省数字经济领跑优势,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锻造“杀手锏”,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浙江智慧”。

楼秀华:“经济大省挑大梁”需要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卓绝的努力。

浙江产业基础深厚、创新资源集聚,始终坚持以创新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改革攻坚构建开放新优势、在共同富裕中先行探路,不仅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在“质的有效提升”上有示范引领,生动诠释了“重要窗口”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了引领性、示范性的“浙江方案”。

以杭州为例,杭州市锚定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5年,杭州市迭代升级“134X”工作体系,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实施“攀高、逐新、升级、重塑”四大行动,培育创新策源“国家队”,下好教科人一体“先手棋”,当好科产融合“助跑团”,做大科技创新“主力军”。

浙江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继续聚焦“先行先试”这一关键词,大力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的探索。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以“高能级平台﹢高精尖技术”为突破口,前瞻布局科技力量,全面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支撑,以培育创新策源“国家队”为目标,锚定高质量科技供给,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新年伊始,“杭州六小龙”在全球互联网刷屏。宇树科技、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等成功吸引全世界目光。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现象级新锐科技企业群体接连涌现,是浙江省继续“挑大梁”的底气所在。

今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将2025年定义为“狠抓落实年”,全省上下大力倡导“六干”精神,脚踏实地、务实有为,靠实干出实绩,用实力挑大梁。浙江省各地市也应立足各自特色优势,既要发挥“单兵突进”的差异化优势,又能形成“集团作战”的协同效应,为经济大省持续“挑大梁”提供坚实支撑。

话题四:助力浙江在“挑大梁”中展现更强担当

朱新力:近年来,民革浙江省委会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聚焦中共浙江省委改革部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强省、共同富裕等议题建言。民革浙江省委会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开展农创客、科技成果转化等调研。整合“之江同心”系列平台,深化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聚焦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浙江优势领域,民革浙江省委会提交《关于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议》《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提案,部分建议被纳入省政府稳经济政策包。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推动建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惠及企业超千家。“林下灵芝”、同心共富工坊等产业帮扶,打造“博爱牵手”品牌矩阵,深化“东迁西归”等职教合作,重点聚焦“三农”等领域,民革浙江省委会持续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推动资源下沉。未来,民革浙江省委会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以“凝心聚力、助力改革、服务民生”为主线,全方位提升履职效能。

浙江省的发展实践证明,唯有改革与创新并举、量与质并重,方能在“挑大梁”中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当前,浙江省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心推进转型,法院系统通过司法创新护航产业升级——如破产审判助力“僵尸企业”出清,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能,数字经济领域全国首案确立规则标杆。这些实践印证了法治是经济稳进提质的“压舱石”。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也将继续聚焦法治保障,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为科技创新护航;参与民主党派调研,为政策优化建言,助力浙江省在“挑大梁”中展现更强担当。

楼秀华:一直以来,民进浙江省委会牢记“在正道上行”的政治嘱托,坚持“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优良传统,聚焦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找准履职服务的重心,在助力浙江省“挑大梁”上发挥了新时代高素质参政党的担当作为。

民进浙江省委会坚守参政议政的“生命线”,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助力浙江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提出了大量针对性的建议,仅2024年信息就获得浙江省政协、浙江省委统战部录用76篇,以议政建言直通车形式报送多篇调研报告,2篇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民进浙江省委会聚焦共同富裕的主战场,针对缩小“三大差距”,发挥民进主界别优势,推出了“开明优学”“开明健康”“开明美美”等品牌项目,助力教育共富、医疗共富、文化共富。如在教育主界别,在景宁中学试点远程帮扶中新增云和二中结对共建,持续推进与嘉善、黄岩、长兴、江山等地合作项目,累计开展教学教研帮扶活动近20场。又如在医卫特色界别,设立了“11·1”全省民进开明健康公益日,当日公益门诊惠及群众近千人次,线下义诊服务群众逾13000人,并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道化村设立“开明健康”驿站,探索以“互联网﹢”技术打通医疗下沉“最后一公里”。

民进浙江省委会坚持以党为师,将继续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强化多级联动、整合内外资源,建言献策积极发声,履职服务精准发力,唱响“守正创新、实干争先”主旋律。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