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市县政协委员履职专题报道丨陈履锡:汤包褶里见匠心

2025-08-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陈履锡(中)在工作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履锡: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政协委员、靖江市南园宾馆董事长。

长江之畔,孤山脚下,蟹黄汤包的蒸汽漫过青石板路,在晨光中勾勒出靖江的味觉轮廓。

陈履锡站在南园宾馆的后厨前,看师傅们用竹片挑起蟹黄,在擀得薄如蝉翼的面皮上捏出32道均匀的褶子。这是传承百年的技艺,也是他守护了26年的味觉密码。

传承:在32道褶子中寻味乡愁

1999年的秋天,3000万元的负债像块沉甸甸的铅板,压在刚接手南园宾馆的陈履锡肩上。更棘手的是,整个靖江汤包行业正陷入“传统与创新”的争论:有人主张用机器替代手工提高效率,有人提议添加香精迎合快餐化需求,南园内部也有员工建议变革工艺。

深夜,陈履锡站在点心间,看汤包制作大师陶晋良用擀面杖在案板上转出圆润的面皮。面粉与空气碰撞的沙沙声中,他忽然想起儿时随父亲吃汤包的场景:老掌柜托着青瓷盘走来,薄皮里的汤汁晃出细碎的光,咬破面皮的瞬间,蟹黄的鲜香混着竹笼的草木气息在舌尖绽放。“客人吃的不仅是包子,是带着时光温度的乡愁啊。”他转身对陶师傅说:“咱们不做炒作者,要做传统的守护人。”

于是,南园的案板前始终守着“三不原则”:不用机器压皮;不省蟹黄配比;不简化熬汤工序。这样的坚持,让南园汤包在2000年的国庆长假迎来转机,3500笼汤包一日售罄,排队的食客从店门口蜿蜒至石桥边,外地游客举着相机拍下蒸笼打开时腾起的白烟,戏称这是“靖江的云”。

市场的认可来得迅猛,却未让陈履锡失了分寸。“品牌源于品质,品质源于品德。”陈履锡常把这句话挂在口头。他带着团队在传统里找创新:将汤包直径从6厘米增至12厘米,让汤汁与馅料在更大的空间里交融;研发真空锁鲜技术,让游子能通过冷链收到家乡的味道。2014年,“南之缘”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发展:让汤包成为城市的文化信笺

南园的蒸笼热了,靖江的餐饮业也跟着暖了。2000年到2010年,江阴大桥带来的车流让“看大桥、吃汤包”成为长三角的旅游热点。陈履锡察觉到:单靠一家企业的火爆,撑不起一座城市的美食名片。他当选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联合全市300多家餐饮企业,向中国烹饪协会递交“中国汤包之乡”的申报材料。

“美食是流动的文化,得让每个靖江人都成为家乡味道的使者。”陈履锡带着团队跑遍全市乡镇,挖掘散落民间的老菜谱:季市的老汁鸡、新桥的羊肉汤、孤山的粯子粥……2023年,靖江市政协耗时三年编纂的《靖江老味道》正式出版,365道菜的背后,是灶台上的烟火与田埂间的耕耘。书的扉页上印着陈履锡的手记:“每个靖江人心里都有一道菜,那是妈妈剁饺子馅的咚咚声,是外婆熬糖稀的甜香,是乡愁最具体的模样。”

陈履锡的目光不止于餐桌。他在提案里写下:“我们需要一座会呼吸的美食博物馆,让汤包的褶子诉说百年故事,让河豚的烹饪技艺展现匠人精神。”他带着调研组走遍广东、四川,在川菜博物馆的活态体验区找到了灵感:靖江菜博物馆不应只有玻璃展柜里的标本,而应该成为能闻、能尝、能动手的文化场——陈列区用全息投影重现长江捕捞的清晨,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包一只汤包,大师工作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刀工……这件提案被列为市政协重点督办项目,博物馆选址在钟楼广场与魁星阁之间的历史街区。

当汤包的蒸汽飘出长江畔,陈履锡开始思考,如何让靖江味道成为世界认识靖江的窗口?2024年中秋,来自保加利亚的20多名外籍友人走进靖江,亲手包汤包、熬江鲜,感受中国文化。2025年的一场文旅活动推介会上,一位意大利游客说:“你们的汤包不是快餐,是带着故事的艺术品。”

更让陈履锡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传承。在陈履锡的推动下,靖江中职校开设了“餐饮文化传承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刀工、火候、调味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从守护传统到走向世界,陈履锡初心不改:“美食是最温暖的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家乡与远方。当每个靖江人都能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味道’,当世界通过汤包读懂匠心,便是对这份履职最好的回答。”

履职:在民生细节里架起连心桥

老城区的公交站台太靠近路口,老人上下车不安全;空巢老人在家吃不上热乎饭;新兵入伍前想再尝尝家乡的味道……这些看似与“美食”无关的小事,在陈履锡眼里都是履职的重点。

2022年,陈履锡花了3个月时间,调研老城区公交站台。早高峰时,他在站台旁数客流;下雨天,他观察积水对上下车的影响。《调整老城区公交车站台位置》的提案里,附了现场照片和客流数据,职能部门负责人说:“这比专业调研团队做得还细。”

双港路社区的空巢老人,时常会吃到南园送来的汤包。陈履锡发现,老人们缺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陪伴。他牵头组建“情暖空巢”志愿服务队,并为128位老人建了日常交流的微信群。2024年,他出任靖城街道老年协会副会长,在社区里办起“美食课堂”,教老人们做简单的家乡菜:“留住味道,也要留住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每年新兵入伍前,南园宾馆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陈履锡亲自把汤包端到年轻战士面前:“记住这个味道,它是长江水熬的汤,是家乡人揉的面,走到哪儿都别忘根。”有位在边疆服役的士兵写信说,训练最苦的时候,总会想起离开那天的汤包。

长江水依然在脚下流淌,汤包的蒸汽依然在清晨升起。32道褶子,褶褶藏着匠心;4届政协委员,年年写满担当——这便是陈履锡在汤包的褶皱里、在政协委员的履职路上,写下的最动人的靖江故事。(通讯员 宋雪野 张园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