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机器人产业(二)丨推动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迈向更高水平

2025-08-1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设置创新馆、应用馆、技术馆3大展馆,汇聚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

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带来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有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6000余支赛队的10000余名精英赛手参加大会的三大赛事。

重庆市政协:具身智能加速产业变革

“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在近日举行的重庆市政协“智汇经济圈”履职协商会上,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碚区政协常委覃明善侃侃而谈。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融合应用已成为全球工业变革核心驱动力。覃明善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加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具身认知技术提升工业机器人在高危、柔性生产场景中的感知决策能力,加强多模态感知技术应用,满足复杂工业需求。

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现场回应表示,将建好具身智能开源社区,积极培育具身操作系统,支持企业快速投放单任务产品,加快微型电机等零部件研发。聚焦AI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突出应用导向,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数据—模型—系统—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为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庆市在产业集群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均着手布局机器人产业,连续出台《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实践。

华数机器人实现国产具身智能机器人“批量上岗”、七腾机器人在化工巡检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原力灵机荣获全球顶尖赛事两大赛道金牌……当前,重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汽摩、高端装备制造、智慧医疗及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和突出表现广受关注。今年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纷纷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许林委员建议,加快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通过叠加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势,以融合创新方式,联动智能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两大智能产业技术进步和共同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研产用深度融合,围绕龙头企业构建科技生态、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梯度发展相关产业链,推动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共生共融。

杨志春委员建议,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加大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研发平台、测试验证平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委员们还呼吁,优化和完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具身智能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制造、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凌云)

 

江西省政协委员:“机器换人”闯新路

运输、质检、贴标、打包……在江西铜业集团贵溪冶炼厂(以下简称贵冶)内,世界首条极板无人智能化转运生产线高效运转。

“智能化生产线贯通后,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率下降46%,成本缩减10%,是降本提质增效的‘利器’。”贵冶数字化部负责人介绍,部署AGV机器人、机械臂等智能装备,将原本分散的12道炼铜工序整合为全自动流水线,实现从阳极板下线到阴极铜装车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今年,贵冶入选全国首批23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榜单,成为铜冶炼行业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这仅是江西省在人工智能赛道持续释放活力,助推制造业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闯新路的缩影之一。

“在多轮政策的支持下,我省传统企业‘智改数转’逐渐驶入‘快车道’,一批批企业‘上云’拥抱‘数字化’。”作为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李光荣常委在调研中发现企业转型意识薄弱、转型配套支持不足、产业协同发展不优等问题仍存在。他建议,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传统制造行业“智改数转”技术应用示范单位,提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应用案例,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推广。同时,最大化发挥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配套、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带动产业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转起来”。

“‘智改数转’转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既要提升员工的数字技能和素养,又可引进外部的数字化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唐正荣委员建议,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师队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为进一步推动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来自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多赋能。”深耕工业AI赛道多年的王奇锋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面向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智能工业设备等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支撑智能体、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多赛道攻关,不断优化企业及机构运用人工智能算力的环境。”省发展改革委在办理提案时表示,将积极组织申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示范工程、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工程等人工智能领域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支持省内相关企业申报省内人工智能相关专项,推动江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王磊)

 

四川省政协委员:“这张清单引领未来!”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上,四川首批机器人产业机会清单公布,其中包括应用场景、重点产品、技术需求、创新平台等4张子清单。

“这张清单引领未来!”一直十分关注四川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省政协常委、科技委主任沈光明表示,这份清单最让他感到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其公布了重点面向工业、公安、民政、文旅、卫健、应急等系统的194个应用场景。他认为,当前机器人行业发展更聚焦于研发端和零部件制造端,而背后的生态系统才是真正挑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需求导向,引导机器人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如何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也是广大省政协委员在往次调研、协商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沈光明表示,不久前,他参与了一次有关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绵阳市围绕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放了智慧城市综合治理、无人驾驶、救援运输等多个应用场景,各类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有效应用让调研组印象深刻。

李俊洪委员与沈光明也有着相同的观点。在今年省两会期间,他针对家庭生活场景中对机器人的需求,提交了《加快布局家用机器人产业打造家用机器人万亿市场产业集群的建议》,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办理。相关部门明确,今年内,力争攻克3个机器人“卡脖子”核心部件,研制辅助机器人、自动清洁机器人、一体化配送机器人等4个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并进行样机试制、中试验证和迭代升级。同时,设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专项,将康养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纳入攻关目录,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研制。

人形机器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确定的新科技变革领域和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重要赛道,也是培育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此次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上,还举行了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揭榜签约仪式。

这一消息,让田荣华委员倍感欣慰——组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是他近几年来一直关注、呼吁的一件大事。

“组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对促进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田荣华表示,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各个环节,在算法、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布局已经为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单靠一家企业难以覆盖全链条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需求,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仍需要提升。而该中心的成立,正是剑指机器人的“金字塔尖”,也就是从“0”到“1”再到“100”的产业化攻坚。

更让田荣华振奋的是,需求清单中还明确了成立四川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传感与应用技术德阳市重点实验室等10个创新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将推动我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田荣华信心十足地说。(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郭健)

 

江苏江阴市政协:从青春赛场到智造现场

今夏,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体育馆内,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江阴赛)落幕,来自全国76所高校的3000余名青年创客携机器人竞技。这是江苏省江阴市连续三年承办该赛事,既是青年工程师嘉年华,也是“科创江阴”的生动注脚,为未来产业链播下创意种子。

赛场的热度尚未散去,一场关乎如何让这些“创新种子”在江阴智造沃土上扎根、结果的深度思考已在政协平台热烈展开。7月30日,江阴市政协举行“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委员议政会。委员们聚焦“如何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火种、青春赛场涌现的创意灵感,更高效、更精准地转化为驱动智能制造升级的澎湃动能”积极建言献策,为江阴“智造”未来把脉定向。

“ROBOCON这样的高水平赛事,汇聚了全国最前沿的工科智慧,为我们搭建了发现顶尖人才、对接尖端技术的绝佳平台。”市政协常委、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佳呼吁,必须构建“产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链精准嵌入产业链,为“科创江阴”注入源头活水。

“让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在生产线上燃成燎原之势,让青春赛场的奇思妙想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切实方案,这是我们校地融合矢志不渝的核心目标。”市政协常委、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虹介绍,正是这一目标的激励,长期深耕结出硕果——近期,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与江阴创瑞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签订500万元校企合作协议,该合作聚焦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与智能化升级。

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战场,协同创新的力量正初显锋芒。市政协常委、江苏安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新,在议政会现场自豪地分享了车间里一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的电化学工业智能装备。“我们联合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18个月艰苦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一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的发现、创新的激发,正是像ROBOCON这样的青春赛场孜孜以求的。

聚焦未来赛道,擘画智造新图景。市政协常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成奇介绍了江阴瞄准人工智能新赛道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撑。他表示,江阴将以“算力券”“模型券”“数据券”等创新政策工具及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方式,强力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引导更多企业步入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同时,政府将加强主体培育、强化要素供给、推进场景建设、赋能重点行业,多措并举,力争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一场青春赛事,点燃了江阴智造的创新燎原之火;一场政协议政,铺设了从赛场创意到产业硕果的坚实通达之桥。江阴市政协主席邵文松表示:“创新之火不熄,智造之树长青——这既是青春智慧与政协担当共同擘画的‘智造名城’蓝图,也是科创江阴迈向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永恒动能与不竭源泉。” (通讯员 花迪伟 记者 江迪)

 

天津滨海新区政协:推动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

日前,记者从天津保税区管委会了解到,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上榜专精特新企业。这是天津滨海新区积极采纳政协建议,强化企业服务,通过优化政策供给、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壮大产业集群的又一成果。

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迭代,机器人产业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一定基础。

滨海新区政协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调研,提出进一步加大机器人产业发展力度,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委员们在深入调研后表示,新区要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应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协同合作,在机器人“大脑”与“小脑”、感知技术、关键零部件和灵巧手等方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深度和广度。

“要鼓励区内企业采用机器人进行智能化改造,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滨海新区政协委员、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松建议,推动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在制造业、物流、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率先应用机器人技术,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企业采用机器人解决方案,不断丰富市场应用场景。同时,建立应用推广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培育新的市场需求。

如今,滨海新区进一步采纳委员建议,推动更多企业采用机器人解决方案:如天津港保税区区域内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智能化改造,加速低空技术、人工智能在物流、农业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中国铁设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四足机器人,成功实现对中国铁设数据中心机房设备的高效自主巡检,这一创新成果标志着具身智能技术在铁路运维场景落地应用的可行性。(记者 张原 李宁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