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调研组在中国漕运博物馆调研大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7月7日至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率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围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赴江苏省开展调研,实地了解有关工作情况。
推动各民族在更广范围全方位嵌入
“感谢永卓对我的关心重视,为我创造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张家港市永卓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卓”),工艺技术科工程师潘康信高兴地对调研组说。
潘康信是一名苗族员工。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永卓,在公司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很快成为骨干,并在此成家落户。据了解,永卓积极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吸纳29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生活。在苏州相王玉器城,有300名左右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居住。苏州市依托社区网格,建立“街道民族工作服务站(中心)—社区党委—基础网格”三级管理体系,精准对接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2019年,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拜合迪牙尔·拜地带领市场内的各族群众成立“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在多部门协作下设立“红石榴联合服务站”,定期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服务需求收集与反馈、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等。
“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为各族群众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拜合迪牙尔·拜地说。如今,“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联系服务玉器城各族群众的纽带与品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而各民族之间的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又离不开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支撑。
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作为多民族社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以文化为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共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边巴扎西表示,要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联络协调、管理服务、应急处理、组织领导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加强互嵌式社区建设,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凝聚工作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室主任张继焦建议,推动城市进一步加强普惠化、精准化、有温度的管理服务,创新各族群众在居住生活、学习交往、文化交流、心理互动等方面的嵌入方式。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是简单地将各民族混居在一起,而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思想融通、文化互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心灵相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王红红建议,改善就业服务政策,增强少数民族务工者的就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的政策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印在各族群众心中
走进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回民幼儿园,看到教室里的孩子们正用稚嫩的小手,以绚丽的颜色、独特的视角,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画面定格于纸上。
“我们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浸润式’教育模式,引领各民族孩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幼儿园园长陶静芳说。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学校的新疆班实行混班教学,新疆班学生与本地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淮安市淮州中学,调研组详细了解该校新疆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新疆班办班模式、做法和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取得的成绩等情况。
“做好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爱平建议,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用更通俗易懂、生动新颖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增强国家认同、情感认同。
“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刻印在孩子们心中,是学校和老师都需要研究思考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打造各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路篇、教材篇、课程篇、活动篇、文化篇、校外篇等,营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学共乐的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军区原司令员刘万龙表示,要加大对内地新疆班教师的资源倾斜力度,持续推动办好新疆班;有计划、分批次安排新疆优秀青年到内地城市参观学习,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宽运建议,在科学、文化、体育、艺术、劳动等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更高质量推进旅游促“三交”
江苏省近年来充分挖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厚历史底蕴,将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内生动力。
“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我们挖掘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根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积极助力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开馆以来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其中各地不同民族观众百余批次。博物馆向各族群众讲解运河文化,讲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大运河文化是在运河连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流动文化,是基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风俗整合而成的多元文化。”作为此次调研的特邀专家,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严庆认为,大运河文化是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的一大瑰宝,要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延伸大运河价值链,推动各族群众通过旅游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要不断强化旅游的铸牢内涵,使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魅力与活力,实现由“互动”到“共融”的转变,促进情感相亲和心灵相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建议,坚持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新活动形式,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出去,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王广华表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对各地各部门推动“三交”的创新举措、经验做法,应及时归纳提炼,逐步固化为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要深化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讲清楚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健全民族工作制度机制,推动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文/图 记者 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