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理论研究
“两山”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观、发展观,提出诸多原创性理论主张,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蕴含着人类普遍共通的价值。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为“自在自然”。而人则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为“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毫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涸泽而渔,否则大自然必然反过来报复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然富有警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两山”理念时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论。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以牺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追求短暂的经济发展,必然激化人类无序发展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属于典型的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从成本收益衡量的角度分析也是得不偿失。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辩证生态观。马克思提出的“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两山”理念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辩证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概括为三个阶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典型的生态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都是辩证生态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充分领悟“两山”理念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沿用粗放增长模式,盲目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破坏绿水青山,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放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张力。这样的事,绝对不能再干,也绝对不允许再干,而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约束,把生态保护、生态指标和生态文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发展严格限定在生态约束的轨道上,对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这“三大红线”的,坚决制止甚至严肃惩处。
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民生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他不仅明确提出了生态民生论,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生态价值论,生态本身就是价值,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民生论、生态价值论都是原创性的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勾勒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党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之间的密切联系。众所周知的是,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在于人民,唯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民群众普遍福祉的持续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磐石、一牢永固。反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侵害广大人民的正当权益。如果不能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问题,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不满意就会转变成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不满意,就会损害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我们应从维护人民群众最基本民生福祉的视角出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把生态优美和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既要生产发展、物质富裕,也要生态优美、生活舒适和精神富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成果上,必须走遵循社会规律的普惠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实际效果,实现从“少数先富”到“多数共富”的转变,增强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而且,必须处理好生态发展成果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问题,坚守生态正义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使人民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身心愉悦、幸福安康、尊严体面的生活。
系统性地建构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要保持生机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吸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断丰富“两山”理念的内涵外延,特别是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持续完善我国生态治理的战略布局和推进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和方略。例如,在治理体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战略构想,强调一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为健全我国生态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就当前我国生态治理而言,需要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整合水利、农业、林业、生态环保等部门的资源、能源管理权限,强化生态环保部门环境监管、治理职权,进一步凸显生态保护和促进职能。加强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职责,推进生态型政府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多元一体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生态要素平等交换和生态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生态的普惠式发展。
在治理制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的文明之路。在发展阶段上,则提出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向高水平的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阶段迭代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些年来,我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60%。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更应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共享良好生态和绿色发展的现实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顾金喜系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