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要呵护生态本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要做优美丽经济,做好‘变特色产品为绿色优品、变文旅流量为消费增量、变美丽沃土为创业热土’工作。要强化制度创新,以更加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要聚力固本强基,让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保护。”近日,宁波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点赞政协建言,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深入研究、吸纳转化相关建议,融入工作实践中。
宁波的山海湖江岛一应俱全,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持续彰显。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此,今年初,市政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拓宽转化通道 助推共富先行”开卷,在走深、走进调研中找寻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新路径下的绿色发展答案。
寻路径 绿水青山既要“保值”更要“增值”
盛夏的宁波,绿道两侧的香樟树形成天然遮阳廊道,整座城市的呼吸也轻快不少。
放眼宁波,点“绿”生“金”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市政协调研组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生态产品看似抽象,却也能够为百姓提供各种服务。调研组建议,要树立全域观念,将“两山”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整体谋划国土空间的保护和开发格局,实事求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和适度开发区域,保护区域要有刚性,可适度开发区域要明确开发要求,为“两山”转化提供“底图”、划定“边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制定转化行动方案和具体实施项目。加强各部门间的规划和政策衔接,建立“两山”转化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和容缺容错机制,优化简化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健全生态资源确权和价值核算机制;多方协同,健全生态产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加力破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EOD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方式。调研过程中,EOD项目模式不断进入调研成员视野。EOD如何真正落地见效?调研组给出的答案是将生态理念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核心,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行,立足宁波“山海城”本底,衔接城市更新等重大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生态项目专项规划,结合EOD模式理念,明确生态廊道、修复节点、绿色产业布局,实现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滚动发展。构建“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等机制,强化机制渠道创新,提升预期收益水平。在调研组成员看来,当政府构建起完善的制度环境,市场形成良性价值循环,EOD模式必将释放强大生命力。
既要“保值”更要“增值”,从治理到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场景在甬江两岸不断定格、出片。
找答案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
走进鄞州区湾底村,现代化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生活污水纳管率100%,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用电杆线全部落地纳管,垃圾每天按点投放精准分类率98%以上。2021年3月起,湾底村成为宁波市首个现代都市型碳中和综合示范区。由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在湾底村采取超前规划村域电网布局、高可靠性电网和绿色电力引入等举措合力构建,并由电力等相关部门和第三方专家制定“碳排放—碳吸收”对称模型,科学分析“碳平衡”指数并给出湾底村很好的减排建议。从培育桑果种植产业带开始,湾底村现已建成近700亩涵盖七大类50多个品种的精品水果种植基地,并形成花卉、蔬菜、果品三大农业及深加工产业。
湾底村的发展,是宁波乡村构建自我“造血”体系,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鲜活场景,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湾底村党委书记蔡国成告诉记者,“如今,湾底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市森林’。农村应该是绿色共富奋斗的主战场。”
一路走,一路看,“两山”转化的路径在于让村民成为“共富主体”成为诸多委员的共识。
“让生态资源‘上网’,让闲置资产‘生钱’,让民生保障‘暖心’……招引1330万元投资,开发20种农副产品,带动特色加工、红色研学、生态旅游全产业链,生态资源真正变成了‘共富资产’。联合高校开发研学、党建产品5条,年吸引2万人次,自媒体账号话题曝光破2000万。”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受邀参会的文旅带头人王少华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民生账和长远账。王少华呼吁:我们不是在“做项目”,是在“种未来”。区域共同富裕的密码,在于“片区化组团”打破资源碎片化。乡村振兴不是“盆景”,而是“森林”。
从湾底村的“都市森林”到文旅带头人的创新实践、生态成绩单,“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之路愈发清晰。市政协主席陈龙表示,要持续深化建言、持续强化监督、持续汇聚合力,倾力营造“共建大美宁波、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记者 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