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北纬45度的阳光洒向广袤的松辽平原,黝黑的土地泛着油亮的光泽。这片地处东北黑土地核心区的沃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年产粮量占全国的6%,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底座。
然而,一场无声的危机正在逼近——监测显示,东北黑土区部分耕地层厚度已从开垦初期的平均80~100厘米降至20~30厘米,并在缓慢流失。
为守护这一宝贵资源,自2021年起,全国政协连续五年开展黑土地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以下简称人资环委)“加强黑土地保护”视察团,深入吉林开展专题视察。
从长春平原到延边丘陵,从科研院所到农民合作社,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坐在农家小院的马扎上,与农民促膝谈心,向农技、水利专家虚心问计;召开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成效与挑战:黑土地保护的现实图景
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内,视察团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的深刻内涵:“黑土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10倍,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到400年时间。每克土壤中通常含有数亿至数十亿个微生物……”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院长杜欣诉说着黑土地的珍贵与脆弱。
在视察前的情况介绍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十四五”以来,东北四省区(辽吉黑蒙)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1/3,充分发挥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带着这一核心关切,视察团一路探寻——
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青翠的玉米苗在黑色土壤映衬下生机勃勃。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抓起一把土:“看,里面的黄色碎屑都是秸秆。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轮作为大地盖上‘被子’,防风固土,腐烂后还能增厚黑土、提升肥力。”
这种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梨树模式”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数据显示,连续十年实施该模式的地块,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玉米亩产持续提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此考察,强调要认真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如今,该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为全国耕地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梨树模式”是吉林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缩影。近年来,吉林省推动黑土地耕地保护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黑土地保护执法实施办法》;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一系列措施,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全国范围内,2022年,黑土地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多部门协同发力,“科技支撑耕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这些举措共同构筑起黑土地保护的“四梁八柱”,让黑土地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委员们也清醒地看到:保护面积仍偏小、“重用轻养”问题突出、政策统筹力度需加强、后期管护不到位、土地经营者参与不足等挑战依然存在,后续任务艰巨繁重。
“这次视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保护黑土地的重大意义及‘十四五’期间各方的努力。”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潘立刚连续多年参与了相关调研。他见证进展,更知“任重道远”。“应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各方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这也成为视察团的共识。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王金南指出,“黑土地保护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屏障,必须置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统一框架下系统推进。”
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原驻会副主任欧青平看来,目前黑土区高强度利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要进一步推动休耕轮作。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科技与协同:激活保护内生动力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30多个小马扎围成圈。视察团成员、合作社社员、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围坐畅谈。
合作社理事长卢伟介绍,10多年前,他率先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带地入社、全程托管”模式,将690公顷零散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宜机作业”的现代化农场。
梨树县政协主席闫鹤告诉视察团,“规模化经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农户尝到保护黑土地的甜头,积极性更高了。”
“黑土地是咱的‘饭碗田’。你们觉得,保护好它还有什么难处?哪些政策最管用?”沈跃跃副主席详细询问。
“我觉得‘优机优补’还需加强。”吉林康达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提出,目前自主研发改造的免耕播种机成本低、成效好,但农机更新快、标准不统一,“一地生产的机械只能当地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我们知道保护性耕作好,但万一影响收成,小户耽误不起。机器贵、技术不熟,缺资金,也缺信心。”一位农户道出顾虑。
委员们认真记录,不时追问。
“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其保护积极性。”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龚建明建议,“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黑土地保护成效挂钩,建立奖励机制,让保护者得实惠。”
赵松委员认为:“要培育以‘黑土地’为核心的绿色产品品牌,通过市场实现生态价值。”
邓健委员提出,细化完善相关考核细则,推动黑土地保护法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分析土壤样本。姜明委员介绍:“该所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退化机理和修复技术,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目前正开展黑土地碳汇潜力研究,探索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的新路径。”
视察团了解到,2021年3月,吉林省率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几年来,在多个研究所合作下探索出以“梨树模式”为代表的系列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
张合成委员尤为关注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优先布局,基础研究更要早启动。”他建议加强监测,推动科研机构与基层深度对接,加速适用技术落地。
朴世龙委员指出,虽然黑土地退化的原因如风蚀、水蚀、人为因素等已被提及,但各因素贡献率尚不清晰,“这类基础科研问题亟待加强。”
刘俊来委员强调,“要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特别是通过科技专项,提升农机装备标准化水平。”
攻坚与长效:破解侵蚀沟治理难题
在敦化市官地镇大荒地村坡耕地,曾如伤疤般切割沃土的侵蚀沟,正被“固沟、护坡、保土、增绿”的治理工程“缝合”。
侵蚀沟是黑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导致耕地破碎、黑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近年来,吉林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侵蚀沟治理取得一系列成效。
“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官地镇大荒地村村部召开的基层座谈会上,村民臧长贵感慨道,“国家政策真好,以前侵蚀沟冲断路,出入都不便。现在治理后能用大型农机,土地产量也提高了。”
李和跃委员连续五年参与民主监督调研,他说:“在国家重视和全国政协呼吁下,‘十四五’期间侵蚀沟治理力度远超原规划。但目前侵蚀沟发育快,很多地方治理跟不上发育速度。”
“‘十五五’期间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明确和优化黑土区保护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吴海英委员建议。
“侵蚀沟治理的核心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朱程清委员强调,“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专项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项目,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形成治理合力。”
张甘霖委员提出:“从可持续看,侵蚀沟治理需更多以柔性治沟措施为主,特别是适度控制新垦耕地,有序利用。”
改善土壤结构是另一抓手。在长春皓月集团,视察团看到“饲料生产、肉牛养殖、粪肥加工”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这也引发委员们的深思。
“要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刘宝委员建议。
葛全胜委员认为,“种养结合关键在利益联结。需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探索‘企业﹢农户’闭环机制。”
通过持续跟踪调研,视察团最终形成多项务实建议:从研究制定“十五五”时期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到建立项目资金连续投入机制;从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到建议改良坡耕地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依法依规落实各方保护利用责任……每条沾着泥土香的建议,都凝聚着委员们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智慧与担当,大家用行动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政协力量。(记者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