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基层动态
剪纸手艺人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眨眼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造型跃然而出;扎染摊位前,五彩的布料在游客手中反复翻转,经过浸染、晾晒,制作成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
盛夏七月,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暨非遗消费嘉年华活动在银川市览山公园举办。活动期间,览山公园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线上线下非遗作品的交易金额达44.7万元,网络点击量突破200多万,非遗传承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非遗作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初显,有效提升了宁夏非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促进非遗的开发、保护以及发展?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相关负责人及多位民主党派人士认为,在新时代,用户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要在非遗的发展中加入科技创新元素。
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调研发现,近年来,宁夏积极探索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产业融合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剪纸,传统的剪纸作品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要想扩大实现传承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问题,科技创新的手段就尤为重要。”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根据市场需求在作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和科技手段,也要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设计师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挖掘非遗项目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与产品开发,从而延伸设计链与产业链,让好产品卖个好价钱。在对外宣传和营销方面,建议搭建非遗数字化平台,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讲述宁夏非遗故事,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采访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李剑讲述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后的李剑贷款5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在银川文化城开了第一家小店,但是那一年全部收入都不到3万元,细细一算账,亏了近10万元。在一次去杭州考察的过程中,李剑为杭州丝绸所吸引。“为什么不能做丝绸剪纸画?”打定主意,咬咬牙,李剑批发了4000多元的丝绸回家开始尝试,虽然那批丝绸成为了试验品,但在投入了几万元后成功研发出“丝绸剪纸画轴”,受到市场的青睐,这项发明也一举拿下“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2010年,她那间60平方米的小店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百万元。
李剑认为,非遗的弘扬,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她呼吁根据非遗的特质、地方文化的差异和当下的时代特征,对非遗进行研究、发展和创造。“不能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必须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非遗作品才能保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李剑坚定地说。
九三学社宁夏石嘴山市委会主委罗海波则在调研中更加关注到非遗传承存在后继无人、产品难以复制、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她认为,通过在职业院校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她建议在职业院校就非遗技艺开设专门课程,课程设置要注意文化科技融合,丰富非遗内涵元素,加强科技赋能,把非遗作品有效转化成文创产品等,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也为职业院校学生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罗海波还建议,开展“传承人﹢电子商务团队”合作模式,鼓励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开设电商店铺,利用新兴营销手段进行产品销售与推广,解决传承人开拓市场的负担。同时,强化科技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化中的应用,如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精度。
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宁夏已鼓励院校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并组织创建非遗技艺平台,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也专门设计非遗人才培训项目,组织非遗人才学习交流。接下来,将继续举办非遗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介活动,强化多元研发创新理念,有效提升传承人的创意制作和市场营销水平。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积极申请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支持,尤其是针对宁夏山花儿、剪纸、秦腔、黄羊钱鞭等重点、濒危项目,继续组织非遗专题研修班,不断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建立全域非遗资源库、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推动非遗与文创设计深度融合,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效益双赢。(记者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