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卢剑伟:智驱汽车新里程

2025-08-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卢剑伟(左二)在指导研究生制冷设备的振动噪声发生机理及其控制策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卢剑伟

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常委、科技委主任,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月,正值暑期,江淮大地高温笼罩,卢剑伟的脚步却停不下来。彼时,他作为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成员,正背着双肩包登上赴外地调研的汽车。

沉甸甸的包里装着笔记本电脑,那是他出差行囊里的必备物,多少件议政建言文稿都从这键盘上流淌而出。

“今年年初两会期间提的提案,立案了,正办着呢。”一上车,卢剑伟就和同行者聊了起来。说话时,眼里带着欣慰。

正在谈及的这件题为《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卢剑伟提出了“推进整车企业之间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能级,强化整车与后市场协同创新发展理念”3条具体建议,条条直指产业发展的关键处。

车辆工程专业出身的卢剑伟,遇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日子就像上了发条。

2023年,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首位产业”,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也为卢剑伟参政履职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2024年初召开的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卢剑伟代表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作题为《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 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口头发言。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强、共性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不够、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足、人才供给紧缺等问题,提出了“推动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稳定支持产业共性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机制”等4条具体建议。

这篇口头发言恰逢其时,在省里确定首位产业后,全省很多地市纷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热潮中更需要冷思考,从而避免陷入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现象。

由于深厚的专业背景,卢剑伟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卢剑伟的相关建议得到吸纳。“比如,成立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布局……”卢剑伟自豪地介绍。

上下同欲者胜。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安徽全省汽车产量123.57万辆、新能源汽车61.33万辆,均创历史性全国第一。

这让卢剑伟再次坚信,委员履职要与产业脉搏同频,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共振,这样才能释放出建言资政的最大效应。

走进安徽“科技大市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内,敞开式的科技成果登记、项目供需对接、成果评价、加速孵化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有效推动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此情此景,让卢剑伟感慨颇深。2018年,他代表省政协科技界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会议暨资政会上作了《建科技大市场 促成果大转化》发言,首条建议便是“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委金融办、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建设以公司制形式运作的我省科技大市场”。

光阴流转,当年的愿景成为了实景,成为卢剑伟履职路上又一抹亮色。多年的履职实践让卢剑伟认为,一件高质量的议政建言文稿,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意高、选题准、情况明、分析透、建议实。

如何能达到这些要求?

在卢剑伟看来,要将政协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专业领域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的结合点。于其而言,丰硕的履职成果背后,是20余年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日积月累培育的参政履职沃土。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卢剑伟一直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课堂、实验教授给学生,让学科知识真正活起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10余门课程。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开设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验班,卢剑伟牵头主持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的智能车辆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为兄弟高校开展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合肥工业大学首届“同泽优秀园丁奖”、第八届“安徽省优秀青年”、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奖”……一系列荣誉是他坚守三尺讲台的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同时,卢剑伟还秉承“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理念,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卢剑伟的服务半径也不断拓宽。在“安徽九三智汇行”蚌埠站、淮北站活动中,他随队调研走访相关企业,提供技术问诊答疑服务。他的团队与当地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更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上,卢剑伟思绪万千:“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新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机遇和挑战并行。”而他自己,将发挥专业所长,努力在履职与本职工作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不负使命,不负时代。(通讯员 李国珍 记者 胡方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