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重庆市政协远程协商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农景”未来可期
“此刻,我身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梦里河湾民宿,它坐落在武陵山深处,酉水河畔,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土家建筑博物馆为主题的民宿……”
“现在我所在的位置是大渡口区金鳌田园,这里是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农耕研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4A级景区……”
……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不时播放着巴山渝水间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身处不同区域的政协委员们立足不同视角侃侃而谈。
这并非乡村文旅推介会现场,而是重庆市政协正在举行的一场远程协商。
日前,重庆市政协2025年专题协商会围绕“优化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展开。8名市政协委员或在市政协主会场,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等有关部门协商交流。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农文旅融合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
为建真言献良策,3月以来,市政协组织“优化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专题调研组,围绕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民宿旅居、电商兴农等不同切口开展深入考察调研,形成了1份综合报告和8份专题调研报告。
“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优化提升需要构建以农强基、以链提质、以融增效新格局。”唐双福委员建议,大力优化空间布局,深度开发“规模化、良种化、文创化、科普化、体验化、品牌化”特色产业,持续打造产业新生态,推进融合发展。
如何形成“一域一群、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矩阵?唐双福的提议很具体:在近郊渝西打造田园式现代化特色产业体验圈;在渝东北打造原生三峡柑橘中药材等文旅带;在武陵山区打造梯地特色农业和民俗风情带。
程岚委员一边向大家介绍酉阳当地乡村旅游的新亮点,一边就民宿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建议,深度挖掘巴渝文化、非遗民俗、山城美食等地域元素,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巴渝乡宿”总品牌、各有特色的区县民宿子品牌、“一宿一品”的众多小品牌,构建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三级品牌矩阵。
怎样挖掘利用好重庆大山大水的自然资源?300公里之外,姚登惠委员带着大家转眼“云游”至黔江。他建议把山水资源优势寓于产业发展之中,把生态治理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长江流域优质稻米产业走廊、长江柑橘与人文三峡走廊、低山丘陵区现代“粮柚”观光带等跨区域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好酒也怕巷子深,农文旅融合需要新媒体助阵、数智化赋能。
站在大渡口金鳌田园的山坡上,刘德毅委员向大家介绍,通过布局乡村智慧旅游平台、金鳌田园大数据中心等,金鳌田园已成为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标杆、主城近郊旅游热门目的地。他建议,试点打造数智化田园综合体,加强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农文旅产业的数智化改造,创新智慧农业体验、沉浸式文化消费、农村电商等“农文旅﹢数智化”业态。
“搭建数字化农文旅底座,加快参与式、体验式城郊型农业现代化步伐。”苟小红委员隔屏呼应刘德毅的观点。他建议,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与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乡村价值体系重构,培育“巴渝新农景”农文旅融合区域公共品牌。
“建设完善区域直播中心、直播基地、村级直播间,打造直播矩阵,推动‘电商﹢产业带’‘直播﹢基地﹢产品’深度融合。”铜梁区邮政电商运营中心的助农直播基地里,杨贤忠委员围绕电商兴农促融合如是呼吁。
随着线上线下不同场景的生动转换,浓厚的协商氛围也在不断升华。雷震、杨作芳委员还结合各自调研实际,提出了引导农民节会品牌化市场化运营、创新发展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保护提升等意见建议。
“坚持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旅为媒,紧扣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全力开拓创新,锻造农文旅融合大市场,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委员建言。
“委员的意见我们‘照单全收’!”应邀到会的副市长姜国杰充分肯定这次协商成果。他表示,将切实抓好规划引领、精品打造、宣传推介、数字赋能、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优化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工作,聚力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凌云)
湖南株洲市政协助力丰富农文旅体验——以“农”为本释放融合发展活力
“选题紧扣中心大局,调研深入扎实,建议全面务实。”日前,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围绕“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专题协商,市委书记曹慧泉与委员们共商破题之计、发展之策,并点赞市政协工作成效。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道融合命题,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何将农业资源、文化底蕴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已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乡村产业同质化、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的关键命题。
今年,株洲市政协主席聂方红点题,并担任课题调研组组长,多次带队深入实地探寻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4月以来,调研组走进省内外传统村落、休闲农业示范村、特色农业基地,走访20余家乡村文旅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与基层干部、文旅从业者、村民面对面交流;10余次深入文旅部门、农业农村局、文旅项目现场等地,组织开展分层次讨论。在调研报告和建议中提出,认真做好“谋”,选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筑牢农业基础;科学推进“融”,探索发展机制;全力挖掘“源”,强化要素保障等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会上,来自民建界别的付剑委员建议做强农文旅体验,补齐乡村旅游设施短板,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以旅兴农;作为文化产业从业者,黄文澜委员提出构建文化资源整合体系,推动文化价值转化,提升文化传播效能,为农业插上“文化翅膀”;来自基层的卞武宗委员建议把红色资源、“三农”情怀、文化文艺、旅游体验有机结合,打造湘赣边农文旅特色品牌;长期在农业科研一线的凌文彬委员认为,要加快市亚热带果蔬产业园建设,畅通种质引进通道,深化“农旅﹢”场景营造,以科技赋能体验,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委员关切,表示将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推进项目建设,做强特色产业,创新宣传营销等。
曹慧泉说,要突出理念引领,以“农”为本,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打造更多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农文旅消费新场景;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引进、培养一批深耕农文旅行业的高水平人才,挖掘培育一批懂农业、懂产业的干部队伍和本土乡村振兴带头人,真正让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提高株洲农文旅品牌美誉度和吸引力。
聂方红表示,市政协将继续围绕助力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改善生态环境、乡村全面振兴等工作开展高质量协商和有效民主监督,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郭青燕)
江西鹰潭市政协委员志愿服务活动进山村 让更多人感受小半山的美
7月的龙虎山景区上清镇小半山村,蝉鸣在古樟间萦绕,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近日,一场浸润着墨香、画韵与诗意的“文艺盛宴”悄然走进这个山间村落——江西省鹰潭市政协组织文艺界别委员,联合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以“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小半山村的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咱们不是来‘做客’的,是来‘结亲’的!”活动伊始,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陆超林的开场白,让气氛瞬间热络起来。
小半山村是市政协办公室的挂点帮扶村,文艺界别委员深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而文艺,正是那把打开“精神密码”的钥匙。
活动中,委员和文艺家们沿着山路遍访小半山村:看古樟树下纳凉的老人唠着家常,望田埂边奔跑的孩童追着蝶舞,听村里老人讲述“半亩方塘”“耕读传家”的村史故事……“原来村子里藏着这么多生动的素材!”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主席艾建新感叹,这些烟火气,正是文艺创作最鲜活的养分。
如果说走访是“感知乡村”,那么随后的座谈会便是“赋能乡村”的头脑风暴。长条桌前,14位文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轮流“亮招”,将各自的文艺特长与小半山村的发展需求精准“配对”。
“村里的老故事、好家风,我们可以整理成《小半山笔记》,让乡愁有文字的温度。”市政协委员、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杨厚成分享了自己的构思。
市摄影家协会的镜头早已“瞄准”村口的古樟树,准备筹备“小半山四季摄影展”,用镜头记录乡村变化,吸引游客打卡。
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李洪恺看中了“山村烟火气”,“组织画家来写生,把这些乡土元素留在画板上,把小半山的‘美’展示给更多的人!”
听着美好的构思,村民们难掩兴奋:“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就是盖房子、修马路。没想到老师们帮我们想了这么多法子。”
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流水”。市文联党组书记彭新华说,“这次‘结亲’充分发挥了政协‘桥梁纽带’作用,既让文艺家们‘接地气’,从乡村汲取创作灵感;又让乡村‘接文气’,用文化滋养精神家园,实现了双向奔赴。”(王磊 赵卫平)
福建三明清流县政协建言“赏花经济” 做强“花产业” 做靓“花品牌”
“全县要以‘春赏樱、夏赏兰、秋赏桂、冬赏菊’为主题,打造‘四季花海·多彩清流’花卉品牌。”盛夏时节,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政协“做旺赏花经济 推动乡村振兴”专题对口协商会上,一场围绕如何做强“花产业”、做活“花文旅”、做靓“花品牌”的协商讨论正在火热进行。
清流县位于闽西,年平均气温18.4℃,具有发展多季花卉的优越条件。目前,全县种植鲜切花1.12万亩、食药用花卉2965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基地、全省单体积最大的台湾樱花观赏基地等,“清流鲜切花”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如何从“花卉产业”向“赏花经济”飞跃、让“美丽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当天会上委员们踊跃建言。
“当前,花卉品质、产业品牌是赏花经济的核心。”江斌委员提出,要深挖“花文化”内涵,策划“四季花海”主题花事活动与特色文创产品,构建“清流花语”区域品牌体系,提升市场辨识度与吸引力,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
“发展赏花经济,营销是关键。”李炳光委员建议,要建立统一的运营团队,推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科学设计精品线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套,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
“同时,还要推动产业规划与村庄规划有效衔接。”温贵忠委员赞同之余,希望全县要科学编制规划,完善现有基地,将花卉产业与研学旅行、生态康养、摄影写生等深度融合,开发复合型业态,以激活乡村多元价值。
“要科学规划,推进相关项目建设。”“要丰富赏花业态,推进非遗融入。”“要加强讲解员队伍培训,发掘专业人才。”……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县林业、文旅、农业农村和水利部门的积极回应,合力打造赏花经济县域经济新名片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做好花文章,将清流的‘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县政协主席邹卫东表示,要积极推动花卉产业提质增效与“花旅融合”项目提档升级同频共振,让“美丽资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引擎”。(记者 王惠兵 通讯员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