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法治护航新就业形态——全国政协“运用法治方式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调研综述

2025-07-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调研组一行走访湖北省襄阳市车联网运营中心。 (襄阳市政协供图)

新就业形态是“稳就业”的重要渠道,事关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

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就业群体总量已达8400万人。作为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如密布的毛细血管渗透城市肌理,为社会运转持续“供血”,却也面临着社会角色认同感不强、就业前景不明晰、权益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

带着这些关注,7月7日至11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深入湖北省宜昌市、襄阳市,围绕“运用法治方式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展专题调研。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峡大坝到街头巷尾的红领驿站,从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园到日趋成熟的调解中心,调研组与新就业群体面对面座谈交流,探寻以法治为千万新就业者筑牢权益屏障的路径。

党建引领增进角色认同

“以前跑单时党员身份像‘隐形’了,现在驿站是小哥们的‘红色港湾’。”在宜昌“爱上西陵”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市政协委员、溪旭控股(湖北)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洪宇航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设有16个功能区,联动140个红领驿站、15个小哥食堂。这里既是党员活动阵地,更是“服务综合体”——政务服务窗口、法律咨询台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实现了“党建﹢服务”深度融合,破解了新就业群体党员“找组织难”问题。

“要将党建作为引领第一步。”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广平很认可该中心党建与服务融合的做法,建议把组织根基扎进新就业群体生产生活,让奔波的快递员、外卖员找到组织归属感。

党群服务中心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培训与关爱服务,累计开展多场技能与素质提升培训,承办多场大型活动,组织义剪义诊托幼等各类便民活动;组建“宜小哥”等志愿服务队,鼓励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个人价值;还联合市总工会开展的关爱活动,为130余名新就业群体及子女送上慰问。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金学锋指出,“党建引领要切实了解群众需求,不仅要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认同感,更要增强荣誉感、幸福感。”

“党组织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子,而是真能为司机们撑腰的‘主心骨’。”宜昌大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元兴说,其公司以党支部牵头,联合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四部门,吸纳司机代表等多方力量,形成了“1﹢4﹢N”联系管理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调研组发现,从宜昌新业态产业园到襄阳相关企业,党建工作服务站已成标配,通过建强阵地、创新载体,党组织体系与新就业群体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筑牢执政根基,注入发展红色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部战区原中将副政治委员罗益昌表示,“党建就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还建议,要坚持组织好、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

数据印证成效。通过党员示范岗和“三零”创建,宜昌市西陵区骑手服务投诉率从14.2%降至8.2%,客户满意率提升至99.5%。党建工作让新就业劳动者找到组织,明确角色定位。

服务保障拓宽发展空间

在宜昌市智行合宜孵化中心的共享直播间里,主播正调试设备准备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

“中心不仅提供免费场地和设备,还邀请律师讲解合同法、电子商务法,帮大家规避法律风险。”孵化中心创立者——“95后”返乡青年李宗蒙介绍,中心专为创业青年提供场地、就业指导、政策普及等全方位服务,自2023年创立以来已带动3500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感慨,“很多创新岗位与我们熟知的传统就业形态完全不同。”她提出,“需要按照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探索新型的社会服务模式。”

“不仅要建立新的服务组织和机构,还要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胡仲军表示。

调研组同样关心中年从业者的发展环境。宜昌木子李家政公司的培训教室内,50余名学员正在进行母婴护理实操训练。“与公司正式签约的员工都在45岁左右,依托公司平台灵活就业的员工年龄更大。”公司创始人李飞介绍。

一位保洁阿姨说,“公司帮忙组织考证、代缴工伤保险,还签正规劳动合同。”公司创新推出了“订单险﹢职业伤害险”双重保障模式,已为1750名阿姨护航,实现职业伤害赔付与医疗救助“零障碍”。

宜昌中南路商圈工会驿站72平方米的空间内,服务设施齐全,前台摆放普法材料,还定期开展劳动法讲座;襄阳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则提供一站式免费服务,创业者可“拎包入驻、办公无忧”,还有24小时法律咨询服务……从职业技能培训到社会保障衔接,这些实践将法律服务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规范了行业秩序、保障了从业者权益,让新就业群体有尊严、有奔头。

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庆表示,“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急需法治为其注入‘定心丸’,既支持创新,又规范发展,既要完善法律法规,又要加强职业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交通运输部原党组成员马军胜认为,“要更加注重协同治理,坚持‘把服务做进去,把作用带出来’,不断规范保障,不断优化生态,大力加强‘友好场景’建设。”

维权工作筑牢“法治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调研组了解到,新就业群体作为广泛的基层群体,普遍面临法律意识较弱、维权困难等问题,湖北宜昌、襄阳正在构建全新的新就业群体维权服务体系,以筑牢“法治最后一公里”。

“以前被拖欠工资得跑断腿,现在线上提交材料,工会和仲裁部门联动处理,两周就解决了。”襄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三站一端”综合服务点,外卖骑手通过“调解零距离”小程序维权。

“三站一端”即和谐蓝领调解站、零工驿站、职工爱心驿站与“调解零距离”小程序客户端,实现了维权服务“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调解站配备专职调解员,年均处理劳动纠纷超300起,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

“流动仲裁庭”将仲裁现场设在企业车间、物流园区、商圈驿站等新就业群体集中区域,仲裁员携带便携式办公设备,现场受理、调解、裁决,让劳动者实现“家门口维权”,缩短时间、降低维权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补充,“在建立新业态劳动争议速裁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公益诉讼范围,由检察机关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代表新业态劳动者提起公益诉讼。”

这样的“一站式”维权模式正逐渐普及。襄阳市谷城县人民调解中心聚合人民调解等多职能,进驻25个县直部门、16个专业调解委员会。经探索优化,中心打开直面群众“一扇门”,形成全覆盖、多元化、一站式的矛盾纠纷调解新路径,并创新设立新就业群体矛盾纠纷调解部门。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社会是一张大网,要通过机制制度重构将新就业群体牢牢嵌入社会肌理,让法治成为有力托举。”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同样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更要压实平台的基本保障责任,为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调研组在湖北见证了维权案例与创新机制,感受到法治精神与民生温度的融合。尽管,新就业形态法治保障仍有共性问题,但两地实践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法治思维与创新精神,就能为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见习记者 肖一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