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政协要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一系列改革部署,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是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最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重要制度安排。当前,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如何合理高效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更好回应民之关切?7月25日,全国政协召开“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深入协商交流,为以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加大高质量公共资源供给
随着人民群众重视教育、重视健康程度大幅提升,对教育、医疗以及养老、托育等公共资源特别是对优质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
“当前,高质量的资源供给仍存在缺口,公共资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存在结构性错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党组书记丁学东表示。
丁学东认为,应加大对高质量、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在“十五五”规划公共资源供给时,应有针对性地提高优质资源供给占比。综合运用国家规划、财政、金融等杠杆,在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和经营主体参与高质量公共资源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关注人口变化下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用好“十五五”这一宝贵的战略窗口期,推动实现教育新的跨越发展。
“应利用好学龄人口数量减少、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削峰填谷,推动教育资源统筹和贯通,将儿童早期发展与学前教育一道作为法定教育阶段和内容,由财政预算支持发展。”蔡昉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带来了发展普惠社区服务的“澳门经验”。她表示,政府应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监管规范以及照顾弱势或低收入家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兜底边界。同时,通过设施让与、财政补助等方式支持民间社团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和社会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副主任王贺胜围绕做实做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建言献策。“应加大中央投入,优化基层机构布局建设。每个县重点加强几个中心卫生院建设,新建或改建一批业务用房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居民就医体验。”王贺胜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调研中发现,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基层医疗专业人才短缺是绕不开的瓶颈。只有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医学教育改革深度协同,才能从源头保障基层拥有足够且足以让群众信任的好医生。
张文宏建议教育、卫健等多部门联手,根据各地人口、疾病情况和规划,定期发布哪里缺什么类型医生、数量缺口多少等信息,画好实时“人才缺口地图”。重点扩大紧缺专业招生,在医疗人才匮乏地区推行“本地招生、本地就业”模式,建立完善系统化与标准化的基层医务人员毕业后培训体系和基层医学人才继续教育的职业发展保障。
“通过优化医学教育布局,培养真正符合基层需要的医学人才,同时让基层有更优厚的条件留住人才,让政策激励真正落地见效。”张文宏表示。
完善公共资源区域配置机制
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迫切需求,更是以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应根据‘十五五’规划对各类公共资源的设定目标,针对各地不同公共资源的差距,加强对各区域内重大公共资源的统筹布局,兼顾‘硬投资’和‘软建设’,将重点优化存量与适当扩大增量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丁学东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许唯临提出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建议。在他看来,由于地理条件和区域发展水平等原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应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化‘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引导西部高校以特色促发展。进一步加大办学资源供给的倾斜力度,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学位点增设、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向西部高校合理倾斜。加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西部的布局,对符合条件的西部省份,尽可能实现‘高等研究院’全覆盖。”许唯临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王春秀分享了闽宁两省区教育协作的经验。
“闽宁教育协作20余年来,形成了‘各取所长、融会贯通’的协作共识,福建的‘分层教学’理念、宁夏的‘乡土教育’经验被双方互学互鉴,实现教育理念上的互促共进。”
王春秀建议制定“十五五”东西部教育协作专项规划,提升协作刚性,推动教育协作由“活动型”向“机制型”转变,由“点式互动”升级为“链式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带来了他对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和制度性瓶颈问题的思考。
“针对普通高中学位紧张与中职学校资源闲置的突出矛盾、‘职普融通’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应在人口流入量大、普高学位紧张的地区动态调整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的学位供给,引导部分生源萎缩的中职学校转型为综合高中。同时,加快研究适应职普融合的考试方式,消除中职教育‘普高化’倾向。”陈伟志表示。
均衡合理配置城乡区域卫生健康公共服务资源是全国政协常委、民盟青海省委会主委王绚关注的重点。她建议,引才强基与区域协同“双轮驱动”,借鉴基础教育“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10%﹢乡镇津贴﹢职称倾斜”的做法,以政策导向吸引人才进一步下沉乡镇卫生院。同时,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对西部欠发达省份基层医疗服务给予专项支持,实施东西部基层卫生服务协同计划。
科技赋能提升资源使用效能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教师和医护人员技术能力、数据安全以及区域壁垒等方面的问题限制,数字技术助力公共资源共享的效果还不够好,数字红利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优质公共资源的使用效能,是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的共识。
丁学东认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员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发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跨区域共享,加强对基层机构利用人工智能、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先进手段的指导帮助,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促进优质资源‘向下延伸’。”丁学东说。
对此,一些地方也已开始实践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副市长孟晖介绍,武汉市的“武汉教育云”,通过开展星级智慧校园建设、设立教育首席信息官制度等措施,统筹调动全市优质高中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程共享,远城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数字教育实践取得的成果证明,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行也必行。”孟晖建议,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化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计划,以业务素养与数字素养双优教师为引领,推动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实施保障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的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行动,加快全国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认为,数字技术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为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难题带来新的思路。
他建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高校、企业、医疗机构联合重点攻关,基于基层多场景集中突破智能辅助诊疗、个性化健康管理、便携式诊疗和可穿戴设备等“卡脖子”难题。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培训等前沿技术在基层的应用,研发“医院—社区—家庭”全链条医学人工智能产品。
“此外,还应加大基层数智赋能投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医联体内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构建‘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化体系,通过远程会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将优质资源辐射偏远地区。”吴浩表示。(记者 吕巍)